扶贫车间 温情多
2017-07-04 00:00:00作者:史新颖来源:阜阳日报(2017.7.3)



    工人在利盈通服饰生产车间加工服装。

    “现在,有了这份稳定的工作,每月能挣2000多块钱,俺以后的生活会越过越好了。”6月28日上午,记者在颍东区老庙镇利盈通服饰生产车间采访时,今年54岁的工人王建义说,“有了这笔收入,俺脱贫就有希望了。”
    为解决当地贫困户就业难、增收难问题,老庙镇把“扶贫车间”建到群众家门口,让不少年老体弱的贫困户和留守妇女得到就近就业的机会,挣到一份稳定的收入,有效缓解了贫困家庭的经济困难。与此同时,下乡办厂的扶贫企业也入乡随俗,采取人性化管理措施,为进厂就业人员创造充满温情的工作环境,既留住了工人,又温暖了人心。

                          贫困户进厂当工人

    王建义是老庙镇王海村村民,孤身一人,腿部残疾,无法外出打工,多年来只能依靠家里的两亩地生活,被村里评为贫困户。2016年,王建义进入镇扶贫车间——利盈通服饰就业,当上一名普工,每月都能拿到一份工资。“我干的活技术含量不高,一个月挣2000多块钱。”王建义告诉记者,“如果光靠在家种地,这收入连想都不敢想。”
    据了解,利盈通服饰主要从事来料加工业务。“原料由江苏南通的企业发来,我们加工后再运往南通销售,产品全部出口。”利盈通服饰总经理丁文建介绍说,目前,企业每月加工制作服饰约6万件,现有165名工人。“工人全部来自周边农村,有一部分是返乡就业的技术工人,另有20多名贫困户。”
    丁文建介绍说,之所以在老庙镇建扶贫车间,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外,企业主要看中了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不少贫困户有就业的意愿和能力,又肯吃苦,企业十分需要这样的工人。
    据了解,在利盈通服饰工作的贫困人员,月工资平均3000元左右,年收入3万多元,已超过脱贫标准,扶贫车间成为他们就业脱贫的好帮手。

                           扶贫车间有温情

    今年39岁的王海村村民李娟是扶贫车间的受益者之一。前几年,李娟的女儿患白血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不成想,丈夫又遭遇车祸、留下后遗症,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还欠下了巨额债务。为了照顾丈夫和女儿,李娟无法外出打工,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几乎压垮了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今年,镇、村干部介绍李娟到利盈通服饰工作。让她没想到的是,企业给了她更加温暖的关怀。
    “孩子、丈夫都需要人照顾,我上班经常迟到或早退。厂里知道俺家情况后,特意调了台缝纫机搬到俺家里,让俺拿回料子在家里上班,一个月可以挣两三千块钱。”说起手头这份工作,李娟充满了感激。
    今年,李娟一家被村里评为贫困户。有了对贫困户的政策照顾,明显减轻了家人看病、上学的经济负担,自己还能挣上一份稳定的工资,李娟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来自王海村的王玲玲以前在宁波打工,家里老人需要照顾、孩子又没人带,自己一直想回来;去年到利盈通服饰上班后,发现自己还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在外打工收入虽然高点,但除去房租和生活费,挣的钱也剩不了多少。回到家乡工作,实际收入并不少,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更让王玲玲高兴的是,她属于熟练工人,上个月拿到了4000多元工资。
    “很多工人都是这样的情况。我们把工厂建在农村,需要考虑农民在家门口上班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困难。”丁文建告诉记者,对于在家无事可做的老年人,只要符合要求,也欢迎他们进厂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老太婆找到好工作

    在利盈通服饰车间的一端,两台立式大空调呼呼地吹着冷气。一旁的工作台上,十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正在埋头工作。其中,一位头发花白、有些驼背的老奶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我今年78岁了,家在旁边的大王村,我名字叫李氏娥。”李氏娥手持一把小剪刀,怀里抱着一堆加工好的成品裤子,一边仔细剪掉多余的线头和毛边,一边快人快语地说,“这活儿不重,一天能挣个三四十块钱。更重要的是,厂里中午还管饭,大热天的还有空调,还有人叙话,比我一个人整天在家待着强多了。”
    丁文建介绍说,像李氏娥这样的农村老年人厂里也需要。“他们对工资水平要求不高,干活又特别认真。另外,老年人来厂里上班,还避免了一个人在家里孤独。”
    “就是,俺们整天在家里闲得慌,进厂上班,大家在一起干活,一起聊天,挣到钱了,还找到欢乐了。”今年68岁的李玉珍插话说,“别看俺们是老年人,工作积极得很呢。这不,今个早上吃罢饭,李氏娥就骑着电瓶车带着俺来上班了。”本报记者 冯启俊 通讯员 任克友/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 通讯员 卜光辉/摄

上一页:返乡创业惠乡邻 下一页:颍东苏沟滨水绿道项目今秋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