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抗洪战士新闻,他写诗赞美“茧破血流泥浆襟,英雄肝胆照民心”;游颍州西湖,他作词咏荷“婀娜秀天资,陶醉风和月”;享田园生活,他即兴赋诗“麦海风勾浪,林园花弄情”……他就是72岁的老人李忠福,虽已年逾古稀,但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仍前行不止,用诗歌的形式记录晚年生活,内容广泛丰富,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入诗。
年少与诗结缘
都说书香墨气可以颐性养年,这话儿一点也不假,李忠福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只见他精神矍铄,目光炯炯,言谈举止间流露着文人的气质与修养,老人生于颍东区杨楼孜镇,是一名执教35年的老教师。
谈起诗歌创作,李忠福回忆,就读于阜阳二中时,他就开始尝试写诗。“那时不会写啊,都搞不清平仄押韵,后来有幸得到一位老师指点,开始创作之路。”李忠福说,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他写诗大多取材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或者身临其境时的灵感。
作为知青下放到公社,返乡执教当中学语文教师。转眼间,岁月匆匆。李忠福已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但在诗歌创作领域,他从未停歇,既是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曲分会会员,也曾担任阜阳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鬓染秋霜进课堂
2009年退休后,李忠福选择到老年大学诗词班进修。“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作为最精美的语言艺术,它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李忠福说,花甲之年以学生身份重返课堂,他希望自己的诗词技艺能再上一层楼。
担任老年大学诗词班教师的吕大振,对李忠福的诗歌创作才艺多有赞誉,他在点评李忠福创作的《临江仙·忆打工安庆江堤》时提及:用传统诗词写当下,有生活,有文采,接地气。语言新,感慨深,生活气息浓厚,时代感强烈。没有深切的体验是写不出这样好的作品。
“要写好诗歌,一点也不容易。比如律诗,讲究格律、平仄和押韵,但文无定法,诗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李忠福说,总结起来他的创作风格,就是用通俗流畅的语言表达一件事情,顺其自然的用典,注重起承转合。
用诗词记录晚年
几年前老伴去世后,子女曾力邀老父进城生活,李忠福却屡屡拒绝,他多数时间生活在乡下,前些年还种着“一亩二分地”。种地、养花、写诗,闲暇时间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李忠福近些年创作的诗词歌赋中,处处见证着他晚年生活的痕迹。
与诗友同游颍州西湖,老人即兴创作“一见便钟情,再顾情深切。雨后十分娇,
合影同心结。联袂舞清波,香蕊蜻蜓歇。婀娜秀天姿,陶醉风和月。”到北京登长城、游颐和园,老人洋洋洒洒写下20多首诗词。
当然,老人对国家大事也是非常关注。《渔家傲·迎十八大有感》《小康路上尧民颂》《赞中国梦》……这些诗词都是老人在观看新闻后,受到感动而写下的,“几十年来,我看到咱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内心无比振奋,国家兴盛、乡村巨变也是我创作的源泉。”
说话间,老人翻出一本手稿递给记者。“这些是我近几年写的诗词,但有两百多首存在手机里,去年手机遗失了,唉,可惜了。”李忠福说,如今随着年岁增高,可能写作速度会有所缓慢,但只要身体允许,他依然将会坚持创作,“写诗是我晚年的一种乐趣。”
颍州晚报记者 高红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