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日报|乡镇敬老院咋转型
2019-07-16 11:20:40来源:阜阳日报(2019.7.15)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卜光辉 康雷/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公建民营”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一批乡镇敬老院通过市场化转型发展起来,为基层养老事业发展积累了经验。在颍东区新华街道办事处,当地通过引进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进一步盘活敬老院现有资源,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乐享舒适生活
  7月4日上午,记者经阜蚌路来到济广高速西侧的新华办事处养老服务中心,这里地处新华社区刘庄安置区,是一个交通便利、环境优雅的地方。院里种满了西红柿、茄子、笋瓜、西瓜、羊角酥等应时果蔬,两栋装修一新的宿舍楼坐北朝南,西北角是食堂。
  在南侧宿舍楼038宿舍,99岁的杜修莲老人坐在床上休息,她的家在新华办事处吕寨村王庄。老人终身未嫁,也没有收养子女,在60岁时开始享受五保老人分散供养待遇,2014年后开始集中供养。老人身体状况良好,日常生活能基本自理。“外甥有时候来这儿看看我,这里吃穿都不用操心,平时照顾得不错。”杜修莲说,一天三顿饭她可以走着去食堂吃,刮风下雨的时候,工作人员会把饭菜端到房间里来,比在家里还舒心。
  在养老服务中心,65岁的董云峰是一个勤快人。他白天忙着种菜和打扫卫生,到了饭点还主动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邻居吴秀兰,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影响着身边人。每周开会,他都会受到表扬。这次工作人员发现他穿着旧拖鞋上下楼,他连忙解释说:“前几天发了新拖鞋,我留着在屋里穿,旧拖鞋干活
的时候再穿。”

推进社会化服务

  记者采访了解到,新华办事处养老服务中心现有40人,其中37人为集中供养对象,3人为自费服务对象。随着北侧宿舍楼装修完成,这里将会吸引更多老人前来这里购买社会养老服务。
  今年93岁的武如杰来自辛桥曹庄,在这里生活已经4个多月,他有2个儿子5个女儿,儿孙们经常到这里看望。“一个人一间屋,还有专门的护工照顾吃饭、睡觉,比在家里还自在。”武如杰说,这几个月,听听书、看看电视、到院子里散散步,时间打发得很快。老年人在一块生活,习惯都差不多,一个月收费1000多块钱,不增加儿女的负担。
  时近中午,记者循着饭菜的香味来到食堂,两位厨师正忙着打饭。“洋葱炒肉、笋瓜炒鸡蛋、面鱼茶和米饭,每天中午‘两菜一汤’,不断更换菜品,口味以清淡为主。”来自阜阳红叶林医养院的厨师徐传礼说。
  “去年7月,我们红叶林医养院入驻新华敬老院,对于能生活自理的集中供养对象,每人每月按照460元的标准提供餐饮服务。”新华办事处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曹佳佳告诉记者,一年来,红叶林医养院累计投入200万元对新华敬老院进行升级改造,并安排近10名厨师、护工、医生、管理人员提供服务。目前,这里的老人主要以集中供养对象为主,随着北侧宿舍楼装修工程的完工,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到这里生活。

  盘活现有资源

据了解,新华办事处养老服务中心占地22亩,2012年10月1日开建,2013年底基本建成,建筑面积4484平方米,设置床位150张。此时,位于辛桥的老敬老院还在使用,直到2017年3月才整体搬迁到这里。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基层养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新华街道办事处民政所所长麹士坤告诉记者,在这里享受集中供养服务的老人,除去伙食开支外,民政部门还提供一年四季的换洗衣服,每人每月还有50元零花钱。辖区民政部门作为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单位,定期对安全生产、环境卫生、服务质量、医疗保障、管理水平进行监管,确保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吃得好、睡得安、精神好。
  颍东区民政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区现有五保对象4463人,其中分散供养3934人(每人每年5000元/人/年),集中供养529人(6600元/人/年)。“随着集中供养水平不断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五保老人选择集中供养。”颍东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早在2013年5月,我市就印发了《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2018年12月,市民政局又出台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对推进我市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和相关补贴政策。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颍东区17所乡镇敬老院已经有8所实现了社会化运营转型。目前,全区民政部门对五保对象采取“按月调整”,对申请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及时有效满足他们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鼓励社会化养老机构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包括集中供养老人在内的老年群体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


上一页:阜阳日报|牛脸识别承保化解养殖风险.. 下一页:阜阳日报|洪阳村种植菇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