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日报|农村中老年辛勤为生活
2019-09-16 10:27:11来源:阜阳日报(2019.9.16)


本报记者尚原野/文特约摄影卜光辉

  在我市农村地区,有这样一群辛勤劳作的普通人,他们整日为生计忙碌,在偏远的乡村兢兢业业,辛勤劳作。近日,记者走访了颍东区枣庄镇的部分养殖户、普工、建筑工人,倾听他们的生活故事。

  家庭负担一起扛

  临近中秋,在枣庄镇宁桥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77岁的牛祝涛帮着老伴剥玉米,一起准备当天的午饭。家里的5亩多地按照800元一亩流转出去后,他以400元1亩的价格租赁了7亩土地种庄稼,一直在为一家人的生计操劳着。
  牛祝涛有两个儿子,这几年他一直帮着小儿子在老宅基养鸡、养羊,由于不掌握技术,5000只鸡即将出栏的时候遭遇鸡瘟,损失好几万块钱。小儿子创业受挫,跟着同学到四川、云南一带当水电工。牛祝涛用先前的鸡舍养了13只羊,每天晚上都要去看守。“先前喂鸡的时候养了一条大狼狗,一顿要吃半锅面条子,后来养不起了,就卖给收狗的了。”牛祝涛说,小儿子跟前有三个孩子,大的今年在十一中上高中,小的才满周岁,家庭负担比较重,这十多年他一直忙着照顾小儿子一家。特别是最小的孙女出生后,小儿子、小儿媳妇从苏州回到老家,经济压力变得更大。
  牛祝涛的老伴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脑血管压迫运动神经,经常感觉腿痛,平时干不了重活。她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商店,售买香烟、蚊香、火纸等小商品,货不多,一个月只能挣百十块钱。“我们一家7口人只有小儿子能挣钱,经济压力大,如果不是政府的扶贫政策好,肯定要欠账。”牛祝涛说,现在种地挣钱少,他也不能外出务工,要是不好好干,可能就要拖儿子的后腿。其实,这也是他年过七旬依然辛勤劳作的原因。

  返乡务工为家庭

  今年51岁的马效虎也是李寨中心村的村民,此前一直在苏州做建筑活,去年开始与爱人一起回到老家带孙子。平时,他在周边村庄和乡镇干贴瓷砖的活计,爱人在家里带孩子。
  马效虎个子不高,略显瘦弱,但是贴瓷砖的技术却远近闻名。他的爱人是湖北荆门人,20多年前在苏州打工时认识,现在能说一口流利的阜阳话。他们一共生育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现在都已经成家。儿子儿媳在苏州打工,小孙子满月后由马效虎夫妻俩在老家照顾,几年前在新村建设的一栋两层半小楼就是他们的家。“现在,我贴瓷砖一天能挣220块钱,早上6点多吃了饭出门,晚上天黑回家。”马效虎告诉记者,没活的时候可以在家休息一两天,不过小孙子这一年多都是吃奶粉,每天都有开支,没活的时候也要到城里找活儿干。
  在马效虎家一楼客厅,有一套欧式大圆桌和一台对开门冰箱,这是儿媳妇陪送的嫁妆。“小孩不在家,我们也用不到这些东西,都用塑料布盖着省得落灰。”马效虎说,如果不是带孙子,夫妻俩会继续留在苏州打工,现在正是能干的年纪,他干杂活,爱人进服装厂,一个月加一块有1万多块钱收入,比在家挣钱多。

  辛勤积攒养老钱

  在宁桥村北侧一处胶合板厂,主要以废旧建筑方木为原材料,今年69岁的李和珍在这里做普工,用电动专用液压钳取钉,目前已干了一年多时间。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在南京、常熟、阜阳谋生,取钉子是他这段时间的主要活计。
  李和珍的家在200米外的李庄,也许是因为前些年过于劳累的缘故,他看起来要比同龄人苍老一些。从去年春天开始,他在家门口的这家胶合板厂找到了一份工作,农闲时节就在这里上班。脚踩电门,左右手同时拿着一根方木,用液压钳把铁钉一颗颗取出。遇到弯曲的铁钉,还要用到木柄的羊角锤,白色的棉线手套磨得露着十个手指。这是一份露天工作的活计,头顶上有一块一平方米左右的铁皮板连接着面前的机械,这块铁皮可以遮挡雨水和中午的阳光,到了冬天就四面透风。“一天能起一两百根方木,干惯了也不累。”李和珍说。
  除了这份临时的工作外,李和珍还种了10多亩地,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一年也能挣万把块钱。“在这里干活,一天能挣80块钱,这几年身体还不错,多攒一点养老钱。”李和珍说。


上一页:阜阳日报|新产品新速度 下一页:阜阳日报|颍东一监测站入选全国首批“最美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