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由安徽省体育局驻前于居工作队、阜阳师范大学与阜阳体彩分中心联合打造的“微光学堂”暑期公益班,在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于营小学正式开班。
40名留守儿童迎来特殊暑假——通过编程、无人机、机器人等科技课程,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引导下探索知识新世界。
课程丰富:多方携手点亮希望
当日上午9时,开班仪式正式开始。此次活动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留守儿童成长需求,为于营小学40名留守儿童定制了“暑期成长计划”:组织阜阳师范大学志愿者开展作业辅导,解决乡村教师资源短缺难题;开设美术、书法、篮球、象棋等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艺术与运动中感受多元文化;捐赠统一服装、文具及教学器材,构建“硬件+软件”的双重支持,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让孩子们在关爱中茁壮成长。
课程创新:科技打破城乡教育壁垒
“看!我的无人机飞起来了!”10岁的留守儿童张雨桐在志愿者指导下,首次操作教学无人机在教室里完成空中翻滚动作。
活动突破传统暑期班模式,创新打造“科技+文化+体育”融合课程体系。开班第一课非遗剪纸课上,孩子们在指尖翻飞间传承文化基因;无人机体验课中,孩子们的眼神充满对科技的向往。图形化编程启蒙逻辑思维,机器人教学激发创新潜能,篮球场上的汗水与象棋对弈的专注,共同勾勒出素质教育的多元图景。这种资源整合模式,既让师范生志愿者在实战中锤炼教学技能,更通过公益平台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动能。
相较于传统物资捐赠,“微光学堂”通过引入高校智力资源、搭建科技实践平台,实现从“资金帮扶”到“能力建设”的升级。
责任升华:共绘公益未来新图景
从“快乐操场”到“微光学堂”,此次活动不仅是物质帮扶的升级,更是公益理念的深化——通过搭建实践平台,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中理解责任,让留守儿童在关爱中看见希望。“微光学堂”的实践证明,公益的力量不仅在于资金的投入,更在于资源的整合、模式的创新与情怀的坚守。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公益的微光正汇聚成炬,照亮乡村振兴的未来之路。
下一步,省体育局驻村工作队将关注前于居青少年的成长需求,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心助学活动,持续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