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晚报:扶贫车间开在家门口
2017-08-16 00:00:00作者:张素敏来源:颍州晚报讯(记者 汪乐意 通讯员 武艳文/摄)

    “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真的太好了。”10日,在颍东区冉庙乡华丰藤编工艺厂扶贫车间内,56岁的贫困户徐子卫正在编织吊床。仅仅学了两天,她就可以独自完成简单的手工编织工作。
    徐子卫家住冉庙乡赵集村赵小庄,丈夫患有糖尿病,已经11年了,常年需要吃药。“有一种药是进口的,没办法报销。”徐子卫说,即使参加了新农合,每个月的医药费仍在700元以上。她的儿子和儿媳在外地务工,家中还有两个刚上幼儿园的孙女。
    去年,她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但至今仍未脱贫。“家里有病人有小孩,我没办法出去打工。”徐子卫说,她想在家附近打点零工,始终没能如愿。今年7月初,村里的藤编工艺厂开业,开设了扶贫车间,专门招收贫困户务工。“一开始,我没有信心报名,怕学不会。但跟着技术人员学了两天,我就掌握了两种吊床的编织,现在一天可以挣个四五十元。”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家工厂是当地村民董兆华开办的,今年7月11日正式在赵集村开设扶贫车间。该工厂主要与广东、深圳、义乌等地的外贸公司合作,对吊椅、吊床等进行加工,产品远销美国、韩国、泰国等地,供不应求。企业不仅可以为当地创收,还可以吸纳贫困户务工。
    董兆华介绍,工人们一旦掌握了编织技术后,可以将吊床或吊椅的架子、藤编绳等材料带回家中,一有空闲就可以编。计费是根据每个工艺品的复杂程度,价格在13-80多元/个不等。
    “在村里开手工艺工厂,可以实现多方共赢。”董兆华说,家乡的人力成本较低,且劳动力较为充足;场地租金较便宜,大大节省了成本。作为企业,他们在把产品做好、做精的同时,也有责任有义务带动赵集村以及周边更多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帮助他们尽快脱贫。目前,工厂里吸纳的贫困户达到83户。此外,每年9月后是厂里订单旺季,招工人数要达到200多人,将会帮助更多村民创收增收。  

上一页: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脱贫.. 下一页:喜迎党的十九大 颍东区举办小幅画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