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加入了合作联社,俺家种的草莓、西瓜再也不愁销路了。到目前,两棚草莓已收入了五万多元,特别是在春天刚上市时,每公斤价格都在30元上下,那收入真叫喜人呢!”日前,在枣庄镇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里,年近七旬的枣庄镇人大代表、党员示范户、合作社社员李学友一边忙着给棚内蔬菜除草,一边和笔者谈论着加入合作社后收入情况。大棚的另一端,他的爱人也正忙着为下市的草莓去花枝、打老叶。
“老李,你这好好地草莓苗怎么不让它开花结果,打掉了叶子多可惜啊!”笔者不解的问。李学友的老伴笑着告诉笔者:“你还不知道吧,现在棚内草莓已经罢园,打掉老叶,摘下花枝是让它重新发芽,再育新苗……”还没有等老伴把话说完,李学友一旁抢过了话茬:“现在真好,只要动脑筋,想干会干就能多挣钱。”他指着棚内的一行长势喜人的西瓜秧苗,言语中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喜悦。“你瞧着吧,不出半个月,中间的两行西瓜秧就能个个结上漂亮的大西瓜,两边的草莓秧也能长出新苗来,不瞒你们说,到那个时候,你们再来看看,保准让你们尝到俺棚里抢市长出来的又好又甜的大西瓜。”李学友老汉摸一把脸上的汗水,信心十足地说。
“你这两棚草莓,现在又间种了西瓜,足足有2亩地,就靠你们老两口来打理行吗?”笔者和李学友一边搭话,一边观看他不停地忙活。
“仅靠俺老两口那行啊!”李学友肯定地回答。之后,他望了望棚内的秧苗结果了话茬:“不过俺不怕,有社里互相帮助,还可以让‘短时工’来帮忙呀!”“都是村里的乡里乡亲吗?”笔者忙问,“请他们来帮忙,靠得住吗?”李学友的老板提高了嗓门:“来,准来。每到忙不开的时候,让他们过来帮忙,俺们不仅管他们吃饭,每天每人还会付给他们50元钱的‘帮工费’。好家伙,你可别小瞧这些‘帮工’,每月他们也都挣上600到1500元不等的‘帮工钱’呢!”
看到笔者和李学友老两口在交谈,颍东区人大代表、牛庙村支部书记、合作社领办人田侠也从一旁走过来:“为实现优势互补,俺社采取‘联合社+合作社+农户’模式,以‘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商标(牛夫人)、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来组合产品,打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我们还举办现场采摘直销,让前来取经观光的游人一饱眼福和口福。”这位年轻的村支部言语间充满着自信,她告诉笔者,他们的“牛夫人牌”产品,还进入了阜阳、合肥等地的超市和批发市场,供不应求,直接带动了镇域和周边农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