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启俊/文 特约摄影 卜光辉
企业:计划春节期间大招聘
临近中午,颍东区口孜镇白元村的扶贫就业车间里,工人埋头在缝纫机前忙碌着,旁边的食堂已飘出了诱人的饭菜香味。“今天中午做的是洋葱烧肉丝、白菜豆腐,饭菜管饱!”工作人员介绍说。
丽达集团设在白元村扶贫工厂的这个制衣车间,2017年9月开始生产,提供了40多个就业岗位。不过,在工厂负责人王世亚看来,尽管工资不菲,还提供免费中晚餐、满勤奖等优厚条件,人手还是跟不上生产需求。
记者在生产车间看到,三条生产线上50多台缝纫机,有10台处于空闲状态。在缝纫机前忙碌的40多个工人,大多是当地的留守妇女。“去年年中才招的工,熟练工年初都出去打工了,招到的工人基本上是没有工作经验的,需要经过企业培训才能上岗。”王世亚介绍说,尽管如此,目前企业员工的平均月工资有2000多元。因为是扶贫就业车间,工厂录用了8名只能从事保洁等杂工的贫困户,缝纫工种的月工资高的可达到4000元。
38岁的贫困户武祥峰身患尿毒症,无法从事体力劳动,进入工厂从事剪线头等杂工。“离家只有里把路,上班近、活也轻,不要外出就能拿到1000多元工资;而且,每天中午和晚上都可以在食堂免费吃饭,挺满意的。”让武祥峰高兴的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即使缺少劳动技能,也能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现在,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工人不足。目前,工厂里有56台机器,有十多台还停着。”王世亚指着一旁的空地说,工厂还预留了一条生产线空间。“现在订单不愁,春节期间趁着务工人员返乡的机会,我们计划再招收一批工人,向企业总部再申请一批机器,把预留的生产线开起来。”
用工市场:1个求职者对应1.3个岗位
需要招收大量工人,这是记者在我市部分园区企业、农村就业车间采访时,企业负责人表达的共同愿望。随着阜阳经济加快发展,本地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不断增加。
市人社局提供的一份就业用工情况监测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我市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为1.31,企业等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多于求职数。需求人数排在前三位的是机械设备装配工、裁剪缝纫工和饭店服务员,缺口数分别为668人、581人和365人。企业需求较大的8个职业分别是:机械设备装配工、裁剪缝纫工、饭店服务员、机械制造加工工、化工产品生产工、客房服务员、体力工人、电子元件器件制造工。
随着阜阳本地就业岗位的增加、务工收入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乡就业。被监测的颍上县10个村,去年第四季度新返乡人数为835人,环比增加了83人。
就业在家乡:组织企业和求职者精准对接
我市2018年度“接您回家”活动已经启动。记者采访了解到,作为子活动之一,今年我市将开展“就业在家乡”活动,精准摸排用工信息,分级分类举办工业园区专场招聘、乡镇集市招聘、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和车站、广场等人流密集区域招聘等系列招聘活动;注重与脱贫攻坚深度结合,筛选出一批适合贫困劳动者的就业信息,直接送到贫困户家中;加大就业扶贫车间、扶贫驿站、扶贫基地招商推介力度,举办创业项目和脱贫攻坚对接活动,引导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科研人员等各类群体利用扶贫车间、扶贫驿站、扶贫基地创新创业,为贫困劳动者居家就业、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开展返乡创业就业情况调查统计,建立基础台账,完善动态管理,帮助返乡创业就业人员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目前,各地已迅速行动,启动相关工作。临泉县结合全市“接您回家”、“就业在家乡”活动方案,动员全县395个村的村干部统计各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返乡就业需求,并根据需求传达当地企业的招聘信息。临泉县还将举办4场“接您回家”大型招聘会。届时,将有一大批岗位供外出返乡人员和本地居民挑选,推动外出人员留在家乡、建设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