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秉文 通讯员 武艳/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 实习生 房子仪/摄
处暑过后,早晚的天气变得凉爽起来。趁着天气凉快,颍东区正午镇主任科员候永昌一大早就带着工作组队员出发了,一行人来到了吴寨居委会。居委会主任史文银已经行动了起来,一面组织人员张贴拆除危房的告知单,一面走进拆迁户家中宣讲政策。
“哗啦啦,哗啦啦……”随着挖掘机的长臂挥动,几间低矮的房屋很快便被拆除。记者走上前发现,这些被拆除的房屋大多是砖土混合竹子搭建而成,里面没有一根钢筋。“这样的土房子拆起来特别容易,基本上一碰到房子就倒了。”挖掘机手告诉记者,这些天,他一直在村里忙着拆迁,所有的被拆迁房,5分钟之内基本都能拆除完毕。
拆除老旧危房
一家四口居住在一排老旧房屋里,一下雨,王怀辉就会担心不已。9月5日上午,记者在王怀辉家看到,房屋的东西两面墙上都有一条大裂缝,阳光和风“见缝插针”进了屋里,但没有给屋里带来些许温暖。相反,一个星期前下的那场雨,至今仍让这几间屋子充满了潮气。
“也想拆了这旧房子,盖新房。”王怀辉说。这些年,只要是刮风下雨天气,他就担心。这样的房屋,他心里比谁都明白,再也不能住人了。但农村也有农村的“规矩”。新房子还没有盖起来,老房子一般是不会拆的。“这一拖,就是很多年。”
“东西都搬走了吗?”史文银一进门,就问王怀辉。经过连续多日的上门宣讲政策,王怀辉已经同意拆除危房。“这就好,还有一点生活用品,大家帮帮忙,几分钟就能全部搬走了。”王怀辉一边说话,一边动手向外搬运东西。
这边王怀辉刚把室内的物品清空,那边挖掘机立刻到位,不到5分钟工夫,一排低矮的砖瓦房便被拆除了。“王怀辉家的这处房屋,已经被鉴定为D类危房,不能住人了。”史文银说。经过排查,吴寨居委会共排查出D类危房99处,其中70余处已经拆除完毕,剩余的20余处,本周内也将全部拆除。
一部分已经不能住人的危房得到了及时拆除;还有一部分房屋,经过修缮加固后,仍具有居住功能的,颍东区要求各地尽快修缮加固,确保老百姓居住安全。在颍东区袁寨镇前楼居委会南头庄,73岁的宋国英和老伴居住的3间房屋,前不久刚被修缮加固过。
记者在宋国英家看到,小院内很干净,房间里电视、冰箱、电饭煲等一应俱全。“20多年的老房子了,住着有感情了。再说,俺们也盖不起新房。”73岁的宋国英说,当地干部了解到她家的困难后,主动上门帮助修缮了房屋。
“对于可以维修的C类危房,我们要求户主必须在5日之内启动维修,确保居住安全;户主是贫困户的,由镇村统一安排维修;户主有多处住房,旧房可以拆除的,我们坚决予以拆除。”袁寨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造美丽家园
“哗啦啦,哗啦啦……”随着挖掘机长臂挥动,3间低矮的砖瓦房很快被拆除,站在一旁的户主任彬文脸上没有丝毫不舍。“20多年前的老房子了,墙壁都是裂缝,早就不能住人了。”
任彬文之所以没有丝毫惋惜,是因为他新盖的房屋干净敞亮,而且靠近马路,生活十分方便。“在农村,盖了新房不拆旧房的现象比比皆是,最开始我也不想拆。后来,村里动员我,将旧房拆除了,不仅安全而且美观。”任彬文说,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带头响应组织的号召,眼下旧房已然拆除,一个更加干净美丽的村庄让他感到满意。
刘义民对新房更是满意。因为身体残疾,刘义民被村里评为贫困户。“家里本就困难,更没有闲钱盖房。”刘义民说,这些年,看着村民相继盖上了新房,心里很羡慕。“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危房改造后,俺们也住上了新房。”
刘义民家的3间小屋拾掇得整整齐齐,宽敞又大方。“不怕风来不怕雨,又通水来又通电。”刘义民对眼下的生活很满意。村里不但帮他申请了危房改造,还帮其申请了小额贷款、光伏发电、特色种植养殖等补助。受益于此,去年刘义民顺利实现了脱贫。
“现在,村里在全力拆除危房,俺也要支持。”刘义民说,村里还帮他申请了一个公益性岗位,负责打扫村里卫生,每月可挣500元。“危房拆除了,肯定脏、影响村庄环境。作为保洁员,我更要带头干,维护村内卫生。”刘义民一边说,一边拿着扫帚向村内走去。
“在强力推进危房大拆除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快实施大改造。目前,全区4类重点对象的2147户危房已全部改造完工并验收,9月底之前全部完成2281户非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颍东区副区长袁亮表示,区里同步做好大整治工作,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全域性、系统性推进“房、路、水、林”环境整治,实现了农村环境整治大提升、大改善、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