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留迹似春蚕,躬身为民尽心力”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体现到了极至,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蚕也成为了人们表达崇尚那些勤劳,敬业,才智之人的标志,得到了更多的人们的喜欢。扶贫也要有“春蚕吐丝”和“蜡烛泪干”的精神。
提起笔,张开纸,我们宛如一个个战士。一本本扶贫手册就像一个个要塞,是战是退?我们已然没有了选择。在区委区政府和本院领导的指示下,我们五人来到了口孜镇大坝村参与到“春蚕”行动中,就是要把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打赢这场属于我们的战役。
寻找“病因”精准识别扶真贫
如果说脱贫攻坚是一场战争,那“找病因”、“摸底子”就相当于战前绘制的“作战地图”,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五人按照“春蚕行动”的总体要求,落实“四个围绕”,以“四看一听”以及“两核两清”为手段,驻村庄、听民声、摸实情、解难题,全面排查扶贫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尽力解决突出问题。精准识别贫困户,确保扶真贫。对全村人口进一步识别、核定,排查问题按要求整改到位。 当我们刚来的时候,村里面给我们的数据是全村1636户,但是在实际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没有那么多数据,工作组的李宾组长紧急将事情汇报到院里和镇扶贫办,多次沟通后发现村里的数据根本没有稳定的依据,有的是根据户籍信息上面的数据,有的又是结合了缴纳农合的户头数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最终决定,带领片长和生产队长门挨门,户挨户逐户走访调查。
尽锐出战 凝心聚力真帮扶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全院上下一心、全员参与。口孜镇大坝村一共有17个自然庄,时间紧任务重,将事情汇报到院里后,陈波副院长第一时间号召本院所有的帮扶人都积极参与到此次“春蚕”行动中来,院里的帮扶大部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坐着大巴车轰轰烈烈的来到大坝村部参与到行动中。一张张数据,一份份表格,入户进行走访。我们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在此次春蚕行动中,我们得到了大坝村村两委,各片长,生产队长的大力支持。也涌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感人的细节。
工作组的每一位组员都竭尽全力的奋斗在扶贫一线上,工作组的吴小双同志在身体出现发烧感冒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去走访,整理表格,汇总资料,查看资料,当听见吴小双不停的咳嗽声,李宾组长劝其暂时休息。他说道,“重感冒不算什么,我不能躺在病床上吊水,当前扶贫“春蚕”行动工作在即,我可以坚持。”吴小双同志带病坚持,扶贫路上勇当先。
大坝村片长张翠同志把嗷嗷待哺的两个孩子放在家里,和工作组的李宾组长在清早傍晚一起入户走访,“早上堵被窝,晚上堵饭桌”。当孩子想念妈妈打电话之时,张翠同志舍小家,为大家,三言两语接完电话继续耐心向贫困户解释问题,耐心记录,宣讲政策。
工作组的李宾组长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有两位高龄老人因在外地生活不能见面确认信息。想尽一切办法与其子女取得联系,并通过远程视频进行走访确认。并发现其中有一名老人已在近期去世,及时通知村里备案调整并向上级汇报。
同时我们在大坝村的“春蚕”行动又得到了其他单位的大力支持。合肥市税务局稽查局的同志利用双休日,不辞辛苦驱车来到大坝村参加扶贫工作,并为大坝村带来了稽查局全体同志的爱心捐助。同时司法鉴定所的朋友在了解到非贫困户程传会需要鉴定伤残等级时主动为老人上门检查鉴定,化解老人的心结,并在鉴定之余反哺社会,献出自身的爱心,用行动为国家的扶贫出了一份力。扶贫工作重如山,人人争先做愚公。
精准施策 富泽百姓治穷根
脱贫攻坚,重在实效。要想取得实效,只有找到“穷根”,在“把脉问诊”的基础上,开出良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走访中我们发现一些贫困群众思想不开放,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把自己的问题丢给政府,认为政府不会“袖手旁观”,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等要靠”思想。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唯有发挥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主观能动性,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切实解决思想贫困问题。农村贫困群众致贫原因有很多,要找准致贫原因,就需要对贫困群众采取“望闻问切”的方式,找准“病根”、挖出“穷根”,才能对症下药,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采用滴灌式扶贫,防止出现贫困复发返贫现象。
十指联奏 弹出扶贫最强音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多管齐下,构建上下联动、横向联合、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落实健康扶贫。全面落实“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健康扶贫政策。实施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大力推进贫困村危房改造,解决贫困人口住房安全问题。强化社会兜底保障,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瓶颈。实施农村饮用水精准扶贫工程高位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大力实施金融扶贫,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
扶贫先扶志,否则永远扶不起来
工作组在逐家逐户走访中,听到群众心声的同时,也会听到有些群众对扶贫的工作的不理解,有些非贫困户在哭穷,说扶贫不公平,有的住着宽阔的房屋,家里有着小轿车,却说自己从来没得到政府送来的米、油等照顾,欠了不少的帐,算下来,自己最贫困,自己应该得到政府的照顾。有的贫困户家有儿女几个,儿女住着大房大屋,却把父母的户口拨开,让父母住在黑湫湫的老屋里,父母独立为户,年老体衰,无收入来源。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到懒不懒,政府不管”,“争当贫困户”,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的贫困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警醒的。扶贫先扶志,否则永远扶不起来。在当前,一些人以当选“贫困户”为荣,无非是想依靠扶贫政策,不劳而获得到钱物补助。在人人争当贫困户的环境中,贫困成为不知羞耻的文化怪异,势必渐渐稀释着人穷志不穷的精神之源,无形培育了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无庸之人,导致的将是急速堕落的循环贫困。
原本儿女应尽孝道,爹娘安静养老的一些人家,却在扶贫政策面前,有的昧着良心沉默,不认爹娘,有的却想办法为爹娘争个贫困户,把孝老的责任推给政府,转推扶贫干部,村干部。贫困的原因有多种,但要真正消除贫困,势必也要预防不以“贫”为耻的贫困心理。
扶贫先扶志,否则永远扶不起来,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一个人的物质贫困可能只是一时,但精神贫困可能伴随一生。想办法努力奋斗才能彻底改变贫困现实,争当贫困户不是啥光彩事,只能永远处在贫困层,会毁了一生脱贫的斗志,更会毁了一家人甚至子子孙孙的未来。工作组在此次行动中,通过多次举办扶贫夜校等行动,宣扬“崇勤劳、尚进取”以勤劳致富为荣,以懒惰比穷为耻的正确荣辱观、价值观,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扶贫夜校”既注重精神上的扶志,又注重技术上的扶智,促进了脱贫攻坚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帮助贫困群众精神物质“双脱贫”。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
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实现这一承诺,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贫困不是一两天产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和发展相结合。各地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相关要求,下定打攻坚战的决心,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
脱贫攻坚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证,是一场非赢不可的战役。颍东人民正以昂扬的精神风貌,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竭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人民群众如期实现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