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日报|“三变”改革激发农村活力
2019-08-13 11:16:27来源:阜阳日报(2019.8.13)

本报记者 任秉文 通讯员 刘轶 武艳

  3年时间,从村集体收入为零的重点贫困村,到2017年实现“村出列”,再到去年底村集体收入22万元、今年有望突破50万元的富裕村——阜南县黄岗镇耿寨村的蝶变,生动诠释了“三变”改革的活力。
  过去守着人均不足一亩的耕地,耿寨村人日子过得紧巴巴。“人多地少,靠种地只能跨过温饱槛,迈不进富裕门。”耿寨村党支部书记范鹏飞说,为了实现乡村发展、促进村民增收,2016年,耿寨村启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
  “首先通过清产核资,全面真实摸清集体资源资产家底,盘活农村资源。”范鹏飞告诉记者,清产核资中,对被占用的土地、沟塘全部收回,并按照统一价格向外出租。同时,把建成的扶贫车间出租给贺胜文化公司使用,每年获利2万元。阜南县能源办先后在该村投入67个大棚,村集体每年获租金收益10余万元。依托贫困村政策,建成光伏发电站,年增加村集体收入8万元。
  资源变资产是第一步,如何将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是关键。耿寨村将近40万元的扶贫资金投入到腾强工艺品有限公司,每年获分红5万元;将养牛产业专项资金投入到养牛大户,每年获分红6万元。
  不仅是耿寨村,在我市,不少地方正通过转包、租赁、入股等方式进行“三变”改革,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颍东区插花镇毛桥村将各类产业扶贫资金合计65万元打包使用,入股瓦大红旗农场,签订优先股保底10%分红协议,每年获利6.5万元;投入16万余元入股村企阜阳市景隆服饰有限公司,签订优先股保底分红协议,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近2万元。
  迈出前两步,农民变股东、腰包鼓起来,就成了题中之义。“‘三变’改革,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等方式入股企业、合作社,实现增收致富。”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我市各地积极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方式,采取“经营主体+农户”“经营主体+集体+农户”等形式,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界首市舒庄镇大鲁村整合资金110万元,入股界首市沙河有限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获取分红的同时,探索“龙头企业+贫困户”金融扶贫分红模式,按照“双向自愿”原则,与界首市杰鑫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对接,吸纳53户贫困户“带资入股”,每户每年分红3000元。
  颍上县夏桥镇将集体资产收益165万元量化到贫困户134户307人,人均增收1224.2元,贫困户脱贫后,该部分股权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转为郭桥村居民股重新量化分配。这不仅能够带动贫困户脱贫,还能为全体村民带来可持续的收益。
  放眼全市,“三变”改革不仅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完成“三变”改革村996个,其中新增“三变”改革村442个,累计数占总村数的51.2%,超额完成省下达的40%目标任务。初步统计,参与“三变”改革项目1731个,涉及农户34.4万人,村集体收入3280.2万元,农户收入7132.7万元。
  下一步,我市将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实施村集体经济百村培强、千村扶优、万村提升“百千万”工程,培育和建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三变”示范点,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成果,打造一批经济强村。同时,采取内引外联、扶持培育等方式,培育一批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经营主体,作为“三变”改革承接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进行股份合作,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以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上一页:阜阳日报|葡萄满园醉金香 下一页:阜阳日报|颍河湾里葡萄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