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日报|杜平刻铜新作《开国大典》完工
2019-09-19 15:44:40来源:阜阳日报(2019.9.19)

将在第十一届浙江·中国非遗文博会上展出


通讯员 李芳/文 戚武奇/摄
  近日,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杜平创作的大型刻铜作品《开国大典》完工。笔者获悉,这幅专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精心制作的刻铜作品,将在大运河文旅季——第十一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展出。在安徽省选送的10余件作品中,《开国大典》是阜阳市唯一入选作品。
  杜平从小受父亲的影响,酷爱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在父亲的传授之下,继承和发扬了这项渐次消匿的古老刻铜工艺。多年来,在刻铜工艺上不断探索和研究,自成一家。他的刻铜作品线条明晰,技法娴熟,在对作品的表达上,每一条纹理都纤毫逼真。自2007年刻铜作品获得“首届安徽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银奖至今,已有100多件刻铜作品获得国家文化部和省部级刻铜作品奖。2015年,杜平耗时5个月创作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型刻铜作品《民族魂》,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抵御外辱的战争画面,获得2015年香港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金奖。
  今年5月,杜平参加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在合肥召开的文艺创作会。会议要求各协会积极创作具有时代意义和传承红色文化的文艺作品,阜阳市报送的选题是刻铜作品《开国大典》,这是杜平继《民族魂》之后又一大型作品。
  选题上报后,杜平就开始了创作。之前的创作中,杜平经常选用的是1毫米厚的铜板,但这次他选用了3毫米厚的铜板,因为《开国大典》是我国著名画家董希文的经典作品,此次创作就是在这幅油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为刻铜首创。虽然是二次创作,但要把这一幅经典作品以刻铜的形式搬到铜板上,难度很大,光是打底稿,杜平就花了2个多月时间。打好底稿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才是重头戏,要用凿子和锤子在钢板上一锤锤敲打出来。这是个耐心细致的活儿,丝毫急不得,杜平每天在工作室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且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十分投入,常常废寝忘食。
  在创作期间,多家媒体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作品接近完工时,他把作品拍摄上传到博览会筹备处,很快收到作品入围通知书。
  经过5个月精心打磨,刻铜作品《开国大典》终于完工,整幅作品以白铜为底,长1.1米、宽0.7米,重约50斤。细细观看画面,可见刀法细腻老到,线条清晰明快,色调明暗柔和,开国领袖们气宇轩昂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透过城楼看天安门上空的每一朵祥云,广场上集会的人群潮水般地欢腾着,画面既尊重原创,又有所精简,但不失磅礴与恢宏壮观的气势。杜平说,数月的辛苦很值得,这是他献给祖国母亲70岁生日的最美礼物。


上一页:阜阳日报|李纪锋的玉米没减产 下一页:阜阳日报|颍东实施“孝善村(居)”智力扶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