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日报|化解融资难 送来春耕及时雨
2020-04-14 08:47:52来源:阜阳日报(2020.4.13)

通讯员 戚武奇

  眼下,气温回暖,春耕生产进入关键期。受今年疫情防控影响,颍东区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资金回笼等方面遇到现实问题,春季农业生产面临资金短缺难题。困境之下,颍东区“政银担”跑出春耕加速度,“担”来金融活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让家庭农场周转起来

  日前,笔者在颍东区口孜镇洪阳村白晶晶家庭农场看到,400多个温室大棚成排成片,折射着春日的晨光。棚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西瓜苗、冬瓜苗、黄瓜苗、豆角苗长势喜人;工人们三五成群劳作,有的在拿叉,有的在搭架,有的在锄草……春耕生产处处井然有序。
  “多亏了及时到账的18万元担保贷款。不然的话,俺这家庭农场就无法周转了。”农场负责人康伟光告诉笔者,白晶晶家庭农场去年种植了297亩芦蒿,年前年后正值销售旺季,却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往年销售量最大的国内市场——武汉,今年一斤芦蒿也没卖掉,除去捐赠的芦蒿和10% 销量,今年损失了近90万元;而去年一季下来,至少挣了60万元。
  据了解,白晶晶家庭农场是洪阳村的主要带贫产业,常年在此务工的贫困人口有24人,流动贫困户50多人。往年,农场经营无需贷款。今年受疫情冲击,仍然种植了400亩特色蔬菜和200亩水果玉米。“最困难、最头疼的是4月份大棚管理后续资金缺乏,只要能坚持到5月初,水果蔬菜上市销售,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康伟光当时一筹莫展。
  了解这一情况后,颍东区担保公司项目二部总经理崔康便上报公司,再与颍东区农商银行口孜镇分行联系,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实行无抵押放贷,快速下拨款项,仅一周时间,18万元贷款就打到了康伟光的账户。
  崔康说,“特殊时期,特殊对待。疫情防控期间,不应让‘融资难’成为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而应成为‘加速器’,让资金更好用在脱贫攻坚上、乡村振兴上。”

  无抵押担保贷款来了

  春种春管时节,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在颍东区冉庙乡军霞家庭农场,100多亩地的西瓜大棚已更换了新钢管、新薄膜,地膜、滴管、农家肥等备用农资也准备好了。“要是没有这19万元无抵押担保贷款,疫情防控期间的春播春种肯定要推迟,西瓜上市时间差打不出来,效益肯定好不了。”农场负责人孙军霞说,“我们农场信用好,连续6年从区担保公司融资贷款,款项拨付到位快,今年贷明年还,资金循环利用率高,利息还低,对我们帮助太大了。”
  在金融活水滋润下,军霞家庭农场稳步发展,当初种植规模不到100亩、用工5人、单一品种种植,年收入几万元;现在发展到300亩、吸纳了当地贫困人口20多人就业增收,优化了种养结构,“林下跑鸡”等生态农业受市场欢迎,年纯收入超20万元。农场是村里特色种养扶贫基地、致富带贫的示范户。

  激发农村经济新活力

  “政银担”送来春耕及时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颍东区相关部门积极发挥“政银担”作用,按照《关于印发颍东区设立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区担保公司与金融部门主动下沉,上门考察,对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贷款担保业务,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便民惠农,还给予贷款担保业务50%贴息优惠。今年第一季度,颍东担保公司为区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金额791万元、惠及43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勇担发展责任的同时,又“担”来金融活水,化解融资困局,激发区域农村经济新活力。

上一页:阜阳日报|贫困村走出致富人 下一页:阜阳日报|济河支流兴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