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日报|控辍保学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2020-11-03 15:00:52来源:阜阳日报(2020.10.28)

本报记者 张凯培 通讯员 张超

  “晓晴,最近学习怎么样?生活上可有什么困难?有问题要第一时间告诉我。”颍东区枣庄镇中心学校本部负责人汪峰每次遇见学生晓晴(化名),都会亲切地跟她聊上几句,问问她的学习生活情况、给予几句鼓励。这样的情况,汪峰已经坚持了两年。
  “这个孩子很不容易,咱们一定要帮到底。”聊起晓晴,汪峰有说不完的话。两年前,不知是何缘故,晓晴突然辍学。为了让孩子尽快返回校园,汪峰两次去她家劝返,并和班主任、地方派出所等共同努力,最终才让孩子重新返回校园。
  第一次到晓晴家时,汪峰问她怎么不去上学,晓晴一脸茫然。待坐下来细问缘由,才得知,晓晴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家中孩子多、收入低,为了帮助照顾弟妹,也为了能替父母分担,晓晴放弃求学。“我当时问了她上学时的情况,明显感受到孩子还是想上学的。就告诉她还是回学校吧,老师们和同学们都很想念她。”
  第二天,汪峰并没有如约等到晓晴的到来。当天中午,汪峰再次前往晓晴家中。正是这次家访,让汪峰明白了晓晴不能上学的真实缘由:孩子的父亲不想让她上。尤其是听说学校又来劝返,孩子父亲顿时变了脸色,讥讽上学能当饭吃?更从院中抄起一根木棒要砸汪峰的车。不得已,此次劝返又以失败告终。
  回到学校,汪峰和晓晴的班主任商定:双管齐下,两条线做工作——学校方面以班主任为主走情感暖心线,政府方面以派出所为主司法干预线。为此,班主任通过晓晴及其母亲用大量的真实案例,生动诠释无智即无知的可悲,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学文化、长知识、懂礼仪、明道义、提素质对一个人成长成才才有意义;地方派出所联合司法、妇联、村委会等部门,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晓晴父亲施压,让其明白不送孩子入学是违法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经过多方努力,晓晴得以回到学校。为不使辍学现象重演,汪峰找到晓晴和她约定:今后,如果学习上遇到困难,可以第一时间找校长帮助解决;如果家中再有什么阻拦,也要第一时间告知校长。与此同时,还与晓晴和班主任、任课老师商定:定期召开关于晓晴的学习、生活、思想研判会,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不良现象和后果,让晓晴学习生活无忧。在大家的帮助下,晓晴成绩稳定,积极向上,也有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将来想成为一名幼儿教师。
  晓晴的经历是枣庄镇中心学校控辍保学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校始终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把这项工作当作重中之重,通过加强领导、明确目标、齐抓共管,努力把辍学率控制在0%。
  在依法控辍方面,学校进一步加强“三法”宣传普及工作力度,努力营造“普九”“控辍”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在每学年初的3月和9月“控辍活动月”中,学校都会利用开学后的第一个双休日,深入到村居,通过有线广播、板报、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新颁的《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并按照上级文件的要求,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三法”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普九”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学生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维护自身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管理控辍方面,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明确控辍保学的目标和责任,做到责有所归,责无旁贷: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学校组织机构、完善控辍保学学校工作网络并层层签订控辍保学工作责任状。按网络责任状,实行控辍工作“双向目标责任制”。与此同时,还坚持教改控辍、扶贫控辍,确保有关工作取得切实成效。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努力,严格按照省、市、区有关规定,切实把控辍保学工作做好做扎实,让所有学生都上好学、能成才。”汪峰说。

上一页:颍州晚报|九九重阳,温情暖暖 下一页:颍州晚报|小小缝纫机托起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