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贫困学子  助力脱贫攻坚 ---颍东区关工委努力打造捐资助学工作品牌
2020-11-10 14:03:35作者:王艳来源:区关工委

        颍东区关工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和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多年来,始终坚持“帮助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成长成才,就是帮助一个贫困家庭脱贫”的工作理念,使积极开展的“1+1”结对帮扶助学活动,逐步完善为捐资助学活动机制,把关爱贫困儿童就学和帮助贫困学子圆梦大学作为关工助力脱贫攻坚的工作品牌来抓,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全区干部职工(含离退休)及社会各界共捐款2600多万元,结对帮扶17800多名家庭贫困学生,使800多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一大批家庭彻底摆脱贫困。

        一、健全机制、强化管理,实现捐资助学工作常态化

        1996年建区伊始,原县级阜阳市希望工程救助的失学儿童中有622名按照属地管理属于颍东区。这些孩子家庭十分贫困,面临即将失学的困境。为了切实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该区关工委老同志带头进行捐款,同时向区委区政府建议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向希望工程捐款活动,这种善举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区四大班子领导带头捐款,全区干部职工也迅速掀起了向希望工程捐款的热潮,短短一个月就捐助资金10万多元,622名失学儿童全部得到救助。

        随着捐资助学活动的开展,2001年初,区关工委摸排出520名特困学生急需救助,为了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及时在区委常委会议提出了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1+1”结对助学活动的建议(区直干部职工每人救助一名贫困学生,帮助其完成9年义务教育),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此,区委办、区政办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1+1”助学活动的通知》(颍东办秘[2001]31号)。31名区六大班子成员率先结对救助了31名失学儿童,区直各单位共计捐款66500元,使面临辍学的贫困学生重返熟悉的校园。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区捐资助学工作的管理,避免各单位重复开展捐资助学活动,造成资源浪费、工作混乱等各种现象的发生,区两办分别于2005年5月、2006年9月、2007年5月先后下发通知,要求将区关工委开展的“1+1”助学活动,团区委实施的“希望工程”,区妇联实施的“春蕾计划”,区计生委实施的“关爱女孩”等活动进行全面整合,成立了全区捐资助学领导小组,设立捐资助学基金,提倡单位、部门集体捐资助学,号召科级以上干部以适当的方式在特困生档案库中自愿结对帮扶一名中小学生,鼓励社会各界人爱心士为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奉献爱心。特别是东办秘[2007]36号文件对捐资的时间、资金的管理使用提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并强调“今后开展的捐资助学活动,按此文件执行,不再行文”。从此,颍东区捐资助学活动彻底走上了规范化、常态化的道路。

        二、领导带头、上下联动,推动捐资助学工作上台阶

        20多年的实践,由老同志倡导,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支持的捐资助学活动在颍东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作机制,捐资助学活动蔚然成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捐资助学的工作重心已从救助失学、辍学儿童转变到重点帮扶“双特生”(家庭特别困难,学习特别优秀)和贫困大学生及留守儿童群体,捐资主体也从干部职工悄然向爱心企业及社会各界拓展延伸。

        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区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关工委工作时,都将捐资助学工作作为品牌纳入议题。而且区委、区政府多次对在捐资助学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为了帮助贫困学子实现大学梦,2006年起区委、区政府又发出了“爱心圆梦大学”的号召,截止目前共发放圆梦大学捐助款136万元,累计帮助450名贫困大学生圆梦。

        二是各级领导带头示范。市政协副主席、区委书记顾恒中每年“六一”前夕都带头到乡镇参加捐资助学活动,为家庭贫困的孩子送去助学金,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2014年8月,区长张银军得知阜阳高考文科第一名,被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录取的张阳正在为学费发愁不已、夜不能寐时,及时带领有关部门送去了3万元,使张阳同学得以顺利入学,此种善举无异于雪中送炭,真正解决了该生的燃眉之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雷调到颍东不久,就与城郊中学联系结对帮扶3名贫困学生。现在,受资助的哈弗大学毕业生王爱国经常与其联系,并表示要努力学习工作,以表达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溢于言表。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6年以来区四大班子成员及区直各单位乡镇干部职工共捐款504万元,结对帮扶中小学生9600多人,大学生600多人。      

        三是“五老”充分展示爱心。区关工委主任李忠臣,了解到枣庄镇焦老庄村民焦永士夫妇为供养四个子女上学,从未吃过三顿饭,夏秋两季收啥卖啥,家庭特别贫困,而小儿子焦民珠上到高中时因交不起学费拿不上书,于是就从2002年起带头资助帮扶焦家,使焦家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现焦家四个子女都已大学毕业,都有稳定的收入、可靠的经济来源,他的善举不仅使焦家子女成才,也使他们彻底摆脱了贫困的窘境。区关工委副主任、秘书长李林,近年来共出资20000多元帮扶8名贫困儿童和贫困大学生。区关工委名誉主任、离休老干部王保珍自1996年起,每年都捐款500元资助枣庄镇的王丽娟同学,直至初中毕业。离休干部、区关工委常委焦春霄先后捐款近2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区关工委讲师团副团长马士军关爱帮扶老庙镇“瓷娃娃”孙新运,曾联系爱心人士一起给孙新运家庭一次性捐资3000元,现在还按月进行资助。新华街道办事处56名“五老”累计捐款10.7万元与56名留守儿童结成了帮扶对子。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500多名“五老”捐款捐物累计达130多万元,资助帮扶930名贫困家庭的学生完成学业,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广泛宣传、全面发动,扩大捐资助学活动覆盖面

        为进一步扩大捐资助学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区委宣传部、区关工委、团区委等相关部门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报道全区在捐资助学活动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人民日报和省、市报刊杂志曾多次对颍东区捐资助学的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彰显了全区广大干部职工的爱心与关怀,为全区顺利实现脱贫攻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区委、区政府不仅组织动员全区干部职工参与捐资助学活动,还广泛发动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活动,使捐资助学的主体从全区干部职工逐步延伸到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阜阳立华畜禽有限公司捐资10万元,资助多名“双特生”;徽创集团已累计捐款12.6万元,解决了57名大学生入学的燃眉之急;民办学校成效中学每年拿出200多万元,用于资助鼓励家庭贫困和品学兼优的学生;新乌江镇外出创业青年侯宝友捐资5万元、正午镇张保群等人捐资10万元资助“双特生”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层出不穷。爱心人士陈画虹从报上得知冉庙乡务工返乡青年宋家昌自费办起一所希望小学,解决偏僻乡村100多名失学儿童上学的事迹后,先后为该校捐款捐物80多万元。颍东经济开发区等20多家企业都能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活动,阜阳九珍食品有限公司从2016年起为考取滁州职业学院的口孜镇贫困学生贺奥运每年资助6000元,直至大学毕业。任宁波商会会长的口孜镇洪阳村大王庄王军军等6位青年成功人士从上海专程回到家乡,为本村贫困户孩子每人发放200元爱心款,为洪阳小学全体学生定制了一套校服,并出资11.2万元为学校添置了体育器材。王军军本人资助6名特困生,每年每人500元,直至大学毕业。他们的善举得到家乡父老的称赞。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全区仅社会各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就捐款570多万元,结对帮扶3700多名贫困家庭子女就学。

        颍东区捐资助学的活动开展,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促进了助学兴教良好风气的形成,而且使脱贫攻坚、关工助力等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使一大批家庭贫困的学生奋发学习,顺利完成了学业,不仅本人成才,而且使家庭彻底摆脱贫困。他们纷纷表示,决心继承美好品德,传递爱心接力棒。考入南京农业大学的仇娜娜和中南大学的蒋成标等同学,不时给区关工委写来感谢信,信中的字字句句都包含着感激之情、感恩之意,并表示将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党和政府的关怀,感谢爱心人士的关心,用学来的知识本领回报家乡、建设祖国。焦民珠大学毕业虽然获得了司法资格,但他毅然报考当上了教师。他说,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区关工委及爱心人士的关心与支持,使我成长成才,我要将“爱”传授给学生,让爱的阳光充满人间、世代传递。

        一份光亮微不足道,一份爱心平平淡淡,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溪之水汇聚大海,捐资助学路上,有你,有我也有他,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打造最靓丽的品牌,谱写捐资助学的美好乐章!

上一页:颍东区召开会议讨论研究颍东开发区赋权清单.. 下一页:颍东区多举措强化财政国库库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