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日报|十四五 我们生活更加美好
2020-12-17 15:18:18来源:阜阳日报(2020.12.17)



  本报记者 张凯培 通讯员 武艳 文/摄  赖云飞:产品升级换代企业越做越强

  深耕空调制造行业21年,赖云飞一直在摸索中前进。2019年,本着对阜阳营商环境的认可,以及对区位、市场等的判断,赖云飞来阜创办了盈田智能科技公司,并将这里当做挂壁式、立式空调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已经实现年产销 80万台的成绩,“阜阳造”空调走向了全国市场。
  “二期项目基础建设已经完成,目前正在进行项目调试,预计2021年上半年可正式投产。”赖云飞说,乘着“十三五”期间良好的发展态势,自己计划将单一制造工厂打造成家电产业园区,通过产品升级换代,逐步向智能、节能、环保型迈进,“期待在下一个五年,企业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和洋洋:进军上游领域实现“一条龙”生产

  线下拥有6家制造公司,线上是天猫、拼多多等平台多家店铺的负责人,90后创业者和洋洋无疑是很多人眼中的成功者。
  “目前最大也是运行最好的一家公司,当属安徽永牵胶粘制品有限公司。”和洋洋说,尤其是在今年双11当天,公司生产的胶粘制品,一度跃居天猫平台有关品类销量冠军。即便是在平常的日子里,产品销量也基本位于前10名的位次。
  “目前销售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完善产业链。”和洋洋告诉记者,自己计划在“十四五”期间进军胶带原材料的生产领域,通过颗粒、薄膜、胶带等一条龙生产,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争取更多市场话语权。

  
武新英:收入能更高生活会更好

  每周工作6天、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对于40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武新英来说,过去一年的生活更充实且更有获得感。
  武新英是颍东区正午镇张庙村村民。去年11月份,在村干部的介绍下,武新英来到了村里的就业扶贫车间,成为一名质检人员。“没结婚前,我一直在外地打工,干的就是服装加工。这份工作我很擅长,而且离家也非常近,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
  武新英很喜欢眼下的工作状态,也愿意将工作干得更好。“咱们车间生产的各种校服,在阜阳周边非常畅销。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希望车间发展能越来越好,大伙儿的工资能越来越高,村民们都能越来越富裕。”

  
宋雷:扩大种植面积卖出更多阜阳农产品

  在临泉县高塘镇,兄弟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相当有名——从流转55亩土地做起,合作社借助“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让整体种植面积增至8800亩,还带动了不少农户脱贫致富。
  合作社负责人是41岁的宋雷。2011年,从山东寿光学习蔬菜种植归来的他,注册成立兄弟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些年,凭借着成熟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兄弟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菜心、辣椒走俏市场,产品远销广东、香港等地,年产值超亿元。
  “不光是我自己富起来,关键是要带动大家一起富。”宋雷说,为了发挥技术扶贫的造血功能,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进行跟踪指导并帮助后期销售,目前已带动当地及周边六七十家合作社走上特色作物种植之路,“计划在两年内将种植基地面积扩大到2万亩,并以此把更多家乡的优质农产品卖出去,进一步擦亮阜阳农产品品牌。”


上一页:阜阳日报|三兄弟回乡办企业 下一页:阜阳日报|点点滴滴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