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日报|歪斜身姿 书写方正人生
2021-05-18 10:29:01来源:阜阳日报(2021.5.17)

本报记者 宋玉洁 通讯员 李怀萍 沈照法

  虽然行动不便,身有残疾,但他不屈服于命运安排,坚持不断学习,取得教师资格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用满腔的热情书写教育人生。他就是颍东区口孜镇洪沟小学教师刘超。
  2岁时,刘超患小儿麻痹症,落下病根,评为三级残疾,虽经多次手术治疗,但仍未康复。父亲是一名人民教师,在家庭影响下,刘超踏上了教育岗位,到颍东区口孜镇洪沟小学任教。
  刘超的家离学校有1里路。最初,没有交通工具,刘超用右手支撑着右膝盖,在坑坑洼洼的水泥路上,步行前往学校。后来,乡村水泥路铺成了石子路,刘超买了一辆三轮车,用力瞪着三轮车去学校上班。下雨天这段路不好走,为了按时到校,妻子推着刘超向前走。每向前挪一步,妻子都要用尽全身力气。
  尽管行动不便,多年来刘超是最早到校的一位老师。每天早晨7:40,学生开始早读,由任课老师带班管理。刘超代数学课,担任三年级班主任。他每天早晨7点之前到校,打扫教室卫生,为学生烧开水,看护早到的学生。“我们学校,很多年轻教师在市里居住,距离学校远。有的学生到校早,为了照顾同事,也为了学生的安全,我每天早晨尽早来校。一天之计在于晨。我早到一会,学生就能多读些书。”刘超说。
  洪沟小学留守儿童多,管理有一定难度。作为班主任,刘超不急不躁,找学生谈心,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思想动态,认真分析后建立一人一档,进行精准施策,靶向发力。
  刘超发现,班里一个小男孩不爱说话,上课也不积极发言,下课时与同学交流少。家访得知,这个孩子家里遭遇变故,父亲因病致残,半身不遂。刘超想方设法帮助孩子,找他谈心,鼓励他自立自强,关心照顾家人。在刘超的呵护下,这名学生成绩进步很快,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虽然行动不便,但阳光大课间和课外实践课,刘超从不缺席。他要走进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雨露,如阳光,如春风,刘老师是我懵懂人生路上的启蒙老师。”如今已走上工作岗位的李辉这样评价刘超老师。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刘超被评为颍东区优秀教师。

上一页:阜阳日报|要想买瓜上午来 下一页:阜阳日报|图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