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晚报|李红的“爱心工厂”
2021-06-11 09:19:15来源:颍州晚报(2021.6.10)

两年多来坚持招聘残疾员工,总数占一线员工的一半 通过关心和呵护,帮他们树立信心、实现价值



  
  在颍东经济开发区,有个特殊的公司。
  名字平平无奇:安徽杰达包装公司。
  走进去才发现,那里的员工,有不少是残疾人员,包括聋哑、智力和肢体残疾等。
  这样的员工,共有15人,占了一线员工总数的一半。对于他们,公司包吃包住有保险,月工资最高有5000余元。
  这个公司,还有个特别的老板。
  名字依旧平平无奇:李红。
  了解她才发现,这个老板更像是残疾员工的亲人,两年多来她坚持招聘困难、残疾员工,关心、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人生”。她说:“不仅要给他们工作,更要维护他们的尊严。”
  近日,记者走进这家“爱心工厂”,倾听了他们的故事。

  特殊的员工
  一半一线员工身有残疾,公司包吃住、买保险
  记者来到了安徽杰达包装公司厂房时,十多名员工正在各自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着手中的工作,厂房内不断发出低沉的沙沙声。
  接过工友递过的纸片,聋哑青年晓强(化名)娴熟地将纸片折好垒放,不一会,一排排精美的包装盒便呈现在记者眼前。旁边的工友对晓强很熟悉,他告诉记者,今年22岁的晓强命运坎坷,之前在社会上多次求职被拒,去年来到这里后,很快掌握了工作流程,工资收入也多次上涨,还成了厂房里的先进标兵。
  跟晓强有着相似命运的,还有李明(化名)。
  因为天生残疾,他从小走路一瘸一拐,父亲也有腿疾,干不了农活,进不了工厂。前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父子俩经人推荐来到这里上班。“凭双手赚钱,不用看别人白眼,这种感觉真好。”说着,李明嘿嘿一笑。
  记者了解到,目前厂房共有一线员工30人,其中15人身有残疾。厂里对这些特殊的员工包吃包住,除了应有的各种保险,每月工资在2000元以上,最高可达5000余元。

  特殊的老板
  接手公司后,开始招聘残疾员工
  在这些特殊员工的眼中,自己的“伯乐”就是老板李红。
  说是老板,其实几年前,李红只是这个厂子的打工妹。
  今年35岁的她,是颍东新华街道办事处梨树社区人。刚成家的时候,和丈夫一起到沿海城市务工。有了孩子后,夫妻俩回到家乡,来到安徽杰达包装公司打工。后来,家里生活渐渐有了改观,手头宽裕了,但她仍没有离开。2019年初,厂子发生了变故,李红却不舍得放弃,便凑钱接过了公司,成为负责人。
  凭借着勤奋努力,公司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事业蒸蒸日上。这时的李红,便想着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回馈社会。为何会招聘残疾员工?源于她接手公司后不久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一位家庭困难的员工违反规定,带着孩子来公司上班,孩子不慎跌成重伤。为给孩子治疗,李红多方奔走,员工再三对她表示感谢,还婉拒了她送去的慰问金。“从那件事中,我看到了困难群体身上不屈的精神。”从那以后,李红便决定要多招募些生活困难的工人,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低谷。后来,又将招募的目标扩大到身有残疾的群众。
  确定想法后,李红多次找到市残联等相关部门。在相关部门的推荐下,陆陆续续有残疾人上门应聘,两年多来,公司先后招聘了20多名残疾员工,如今还有15人。

  特别的爱
  做大家的“知心姐姐”
  在和残疾员工的相处中,李红发现了他们身上不同的闪光点,勤劳、善良、朴实,同时也发现他们身上的共同点——渴望获得关爱和尊严。
  27岁的辉辉(化名)在来到公司之前,先后在七八家公司务工。天生患精神疾病的他,平时看上去和正常人无异,但旁人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往往就会刺激他发病。
  别人往往躲着辉辉,生怕刺激到他,但李红却愿意接近他,还像姐姐那样给予他更多关爱。对他工作上的点滴进步,李红总是不断鼓励和表扬。上个月发工资时,李红还特意给了他100元奖金,这让辉辉开心了半天。
  20岁的聋哑男孩鹏鹏(化名),在来到公司打工前,无人看管的他曾在社会游荡,沾染了小偷小摸的毛病。来到公司后,出于对鹏鹏的同情,李红就像看顾自己的弟弟一样照顾他,专门给他开设了一个账户,每月直接把工资打到账户上,只给他留下几百元的零花钱,“帮他攒点钱”。
  如今,鹏鹏身上好逸恶劳的毛病没有了,提起李红这个“知心姐姐”,他总是不断打手势表示感激。
  李红说,公司劳动强度不大,残疾人可以胜任。随着公司的发展,她愿意招募更多生活遇到困难的人,为他们提供就业的岗位,“让他们自力更生,维护他们应有的尊严。”
  颍州晚报记者 任刚/文 徐丹丹/摄


上一页:人民网|安徽颍东:创新“一句话政策” 企业一听就.. 下一页:阜阳日报|南瓜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