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立成/文 特约摄影 宿飞
“创客”,那些勇于创新,努力把创意变为现实的人。近日,记者在颍东区部分乡镇采访时,认识了几位“创客”。他们把市场需求作为创业方向,在发展中动脑筋、想办法,另辟蹊径,通过不懈努力实现创业梦想。
稀奇!草鱼养殖上“跑道”
6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颍东区新华街道办事处杨付村的永大专业合作社,现场采访“跑道养鱼”模式养殖草鱼的情况。
在一方占地40多亩的池塘中央,“漂浮”着一个硕大的“箱子”,走上摇摇晃晃的浮桥,走近大“箱子”一看,它被分隔成4个长方形的“跑道”,每个“跑道”南北两端用网格封住,湍急的水流南进北出,“跑道”内密密麻麻全是鱼,正使劲游着,活蹦乱跳的,看着喜人。
“这套‘跑道养鱼’设施,我投资了100多万元。每个‘跑道’长20米、宽5米、深2米,养了4000条草鱼。”合作社负责人陈义具指着四周的水面,介绍“跑道养鱼”的原理:通过增加动力设备,借助外力推动池塘内的静水,使静水流动起来,变成循环流动水,再通过污水处理系统带走饵料残渣和鱼粪便等残渣杂物,既调节净化了水质、增加了水体溶解氧,又提高了饵料利用率、促进了鱼类生长发育。
陈义具多年来从事水产养殖,经验较为丰富。按传统养殖方法,一亩水面只能养三四千斤鱼,而且鱼吃饱了就不怎么动。“跑道养鱼”就不同了,鱼的整个生长期都生活在狭窄、拥挤的“跑道”里,会一直不停地活动,养出的鱼肉质口感较好,市场价也高不少。
陈义具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跑道养鱼”试养水面有40多亩,亩均产值4万元以上,年产量达20万斤,实现产值160万元。
漂亮!农家小院工艺品
见到张涛时,他正在自家小院里忙着拆模,随着上下两盖模具分开,一件栩栩如生的树脂奔马呈现在面前。旁边地面上,摆放着许多造型不同的工艺品。
“今天一大早,阜城一家工艺品店就订了400件工艺品,要得急,得加班加点做出来。”41岁的张涛家住颍东区正午镇田楼村,别看他年纪不大,却走南闯北去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张涛最喜欢赶集逛庙会,别人看热闹他看门道,瞧一瞧当地老百姓吃喝用住的特点。
“这两年,农村人的日子越过越好,更加注重美化生活环境。小洋楼盖好了,装修、家电样样不缺,不少人喜欢买些工艺品摆放在家里,既有美好的寓意,又美观漂亮。”张涛判断,这里面一定有商机,就决定试一试。
2020年,张涛辗转来到山东,学习工艺品加工技术,今年返乡创业,加工创意工艺品。“创意就是财富。”如今,只要见到样品,张涛都能捣腾出模具,把产品加工出来。
“做模具,是加工工艺品的关键一步,不仅关系到外形是否美观,还关系到产品是否会有裂缝等质量问题,然后是打磨、抛光、上色等工序。”走进张涛家的产品展厅,几排塑料凳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工艺品,造型不同、颜色各异。其中,最大的人物塑像高达1.5米,重30多公斤,据说市场价好几千元,最小的一个才一二斤重。
今年4月份生产以来,张涛已卖出四五千件工艺品,销售形势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