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立成
温室大棚里,半人多高的辣椒枝繁叶茂,星星点点的小白花点缀其间,偶尔有一个色泽鲜红的小辣椒露出头来,显得格外可爱。采椒人刘军眼疾手快,伸手摘掉成熟的红辣椒,扔进身旁袋子里。
“小米辣按从下往上的顺序成熟,现在采摘的是位于植株最底部的一批,每天能采个一二百斤,量不大,俺俩能忙过来。”38岁的刘军是颍东区新华街道办事处老集村村民,2019年流转土地种植小米辣,这种辣椒在我国云贵川等地比较常见,具有辣、香、籽多的特点,多用来制作剁椒酱,市场价格较高。
说起种植小米辣的原因,刘军告诉记者,前些年,他一直辗转河南各地乡村收菜,然后拉回颍东的辛桥、正午等集市销售,生意一直不错。后来,看到河南一种植户种植小米辣,经济效益好,便产生了回乡发展的念头。“整天东奔西跑顾不了家,希望能安稳下来,在家乡发展事业。”
第一年,刘军投资10万元,流转土地、引进品种,种植了40亩小米辣,当年即获丰收,加上市场行情好,他大赚了一笔。
经过几年发展,刘军目前在老集村的徐营、许长营两个自然村,种植“泰国艳红”品种小米辣60亩。其中,大棚种植25亩、露天种植35亩。
同样的小米辣,为啥要选择露天和大棚两种种植方式呢?刘军介绍说,大棚种植的小米辣,年前开始育苗,农历正月栽,每亩可种七八百棵苗,6月份到12月份采摘。露天种植的,4月中旬开始种,一亩地可种1200棵苗,7月到12月采摘。“其实,从产量上说,无论是露天种植还是大棚种植,亩产都是3000多斤。而且,大棚种植投入成本更高,但相比露天种植来说,可以提前上市,经济效益要好一些。”刘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