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修是阜阳市颍东区正午镇吴寨居委会人,中共党员,今年59岁。他心系故土返乡创业,开办起颍东区周边最大的养牛场,带动一方产业发展。他致富不忘左邻右舍,通过吸纳就业等形式,带动乡邻增收致富。
返乡创业,走出产业发展“牛路子”
2012年,已经在北京创业成功的周敏修,回乡创办盛强养殖专业合作社,专注致力于肉牛养殖和繁育。
合作社总投资4000万元,占地100亩,是一家标准化、环保型的肉牛畜牧养殖场,集育肥、保种、引进、改良、换代、繁育、推广为一体,是颍东区规模最大的养牛场,可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实现纯利润300万元。
合作社规划为五大功能区。养殖区在建现代化标准化牛舍14栋,共9800平方米,可存栏肉牛2000头;办公区面积650平方米,配备了现代化办公设备和各类检疫检测器械,可直接通过微机对整个厂区进行科学管理;饲草区建有大型秸秆氨化池2座,可库容4500立方米的秸秆饲草;搅料加工区拥有280平方米的仓库一座,秸秆粉碎机3台,饲料加工机械2部,铲车1辆;粪便无害化处理区占地14亩,由粪池、晒粪场、无害化处理区等几部分组成;场区还有养鱼池等其他辅助设施,分布科学、结构紧凑、生产有序。
目前,盛强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吸引加盟养牛场3家,带动农户12户,促进了正午镇养殖场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辐射带动,敢当助农增收“带头人”
合作社不仅发展养牛产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还充分利用当地农作物秸秆资源,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农户收入。
目前,合作社每年收购正午镇、袁寨镇、新华街道等周边乡镇青贮玉米秸秆近2万斤。每亩青贮玉米秸秆收购价格可达700至800元,这不仅让大量的玉米秸秆得到了转化利用,而且给当地农民增加了一笔收入。
吴寨居居民李其仁说:“秸秆处理很麻烦,把秸秆就近卖掉,比以前在地里烧掉好多了。”自从周敏修的养牛场开办以来,废弃秸秆就有了用武之地。近年来,吴寨居没有出现一处焚烧秸秆的现象。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实施产业扶贫,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盛强养殖合作社促进了全镇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改变了传统的‘麦茬豆、豆茬麦’种植结构,带动辐射周边村镇种植青储等经济作物,脱贫增收、发家致富,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结果’的良好局面。”正午镇相关负责同志充分肯定了周敏修返乡创业成就。
扶贫有我,争做帮困助弱“好党员”
作为一名老党员,周敏修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只有带动周边群众持续增收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这是党员的义务,也是党员的责任。”
此前,吴寨居建档立卡贫困户284户72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6.74%,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很多贫困人口年龄偏大,缺技术,又不具备外出务工条件。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成为一个重要难题。为此,周敏修积极吸纳贫困户剩余劳力,优先聘用到合作社工作。
已脱贫的吴寨居居民王华义,已经72岁,2019年被合作社雇用为饲养员,包食宿,每月净剩余工资1800元。自从当上了饲养员,他每天守在养牛场,给牛定时喂草料,清理牛舍,精心侍弄着每一头牛。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是王华义干劲十足,心里也很知足。“像我这个岁数,很难找到活干,能在合作社里喂牛、干点零活儿,给这么多工钱,感觉以后日子有奔头。”王华义一边打扫着牛舍一边高兴地说。
为了让贫困户稳定脱贫,周敏修还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利用村集体空闲资金扩大肉牛养殖规模,每年定期向吴寨村集体进行保底分红。村集体将分红资金全部用于扶贫助困,兜底帮扶老弱病残等内生动力相对较弱的贫困群体。今年,盛强养殖专业社向吴寨村集体分红达6万元,兜底帮扶了39户困难群体。
在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周敏修这样的党员的义务奉献下,吴寨居在2017年实现“村出列”,2020年实现“户清零”。村集体经济连年增长,由“空壳村”变成了年收入百万元的“小康村”,人均纯收入2019年达到近2万元,比2014年翻了一番还要多。
2020年盛强养殖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周敏修表示,下一步将通过大力发展养牛产业,争创省级甚至是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场,把周边更多的老百姓带动起来,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带领群众走上增收致富“牛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