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金成
理论惟有“常新”,才能“常青”。我们党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勇于进行理论创新,每一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形成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带来了全党思想上、发展上新的跃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作出了系统总结,“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毛泽东思想,两次“新的飞跃”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是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的一个突出亮点、也是一个重大贡献。《决议》指出,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在党的十九大“八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出进一步概括,丰富和发展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彰显了这一思想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顺序上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第八个明确,即“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政治保证,在《决议》中被摆到第一个,讲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内容上看,《决议》新增了“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将其放在第七个,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同时,在讲清楚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决议》进一步指明了实践意蕴。比如,在第一个明确里,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第八个明确相比,增加了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理论内涵与实践意蕴紧密结合。从结构上看,《决议》中的第一个明确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第十个明确讲“全面从严治党”,首尾呼应,并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十条宝贵经验中的“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自我革命”形成呼应。“十个明确”新增表述主要体现为:第二个明确新增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值得关注,“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任务,又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法。第三个明确新增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拓宽了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解,既包括经济层面的要求,也包括政治层面的要求。原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表述,被进一步概括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体现了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朝着共同富裕迈进的努力方向和评价标准。第九个明确强调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中第七项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新增了“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的表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加强理论学习的重中之重。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更是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大意义”,即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更要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四大内容”,即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特别要重点弄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泉、实践基础、战略考量。通过把握“十个明确”的具体内容,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时代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作为基层理论工作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抓好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讲阐释,充分发挥基层理论宣讲轻骑兵“短平快”“精准实”的优势,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学校,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全面、精准地宣讲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迅速让全会精神在基层“动”起来、“热”起来、“火”起来,真正使党的声音、党的理论、党的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颍东区委讲师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