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武艳 丁晨光/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从阜阳去利辛、蒙城或蚌埠,路过的第一个大镇就是颍东区插花镇。古镇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两汉时期,因民间传说插花女搭救刘秀,刘秀发迹后报恩而得名“插花庙”。
从1928年开通阜蚌公路,到上世纪70年代濉阜铁路、茨淮新河两项重大工程在此相遇,再到兴办集镇影剧院,插花镇的历史过往可圈可点。
惊蛰时节,择一晴朗春日,记者专程到插花镇采风,听历史传说、游影剧院、品地道美食、逛农村庙会,体验了一把郊区集镇慢生活。
插花地名从何来
从阜阳市区出发,沿阜蚌路向东北方向行驶约20公里,就到了插花镇。这里位于阜城东北郊,曾被誉为“淮北一枝花”。刚进入集贸市场,就看到街口花坛处矗立一座瘦高的插花女雕塑,几位老人坐在花坛边聊天,小扩音器里播放着琴书《五女兴唐传》。
“这地方我熟啊,每年都来好几次。”记者到访当天,74岁的阜阳老年学会知青分会会长刘玉玺一同前来。他年轻时曾在这里当过插队知青,刚下车就遇到几位老朋友,一见面就寒暄起来。
根据当地民间传说,插花所在的地方最早叫“吕家铺子”。汉王莽篡权后,刘秀起兵讨伐,兵败单骑逃到吕家铺子,昏倒在一口水井边。恰逢一位头插鲜花的村妇带着两个孩子路过,她立即上前施救,直到刘秀苏醒过来才起身离开。村妇把大点的孩子抱在怀里,手里牵着小的,刘秀一问才知道,大点的孩子原来是邻家的孤儿。
见此情景,刘秀心生感动,并对村妇说:如果汉军征战到此,请你在门环上插上一枝鲜花,保你一家毫发无损。后来,刘秀手下大将邓禹与王莽的一支部队在吕家铺子对峙,村妇让左邻右舍连夜在门环上插一枝花。第二天一早,邓禹见状想起刘秀的号令,引兵前往别处决战,吕家铺子一带的百姓免遭涂炭。不久,村妇仙逝,当地百姓自发修建一处庙宇,纪念插花娘娘。
刘秀建立东汉后,曾派人前往吕家铺子报恩,得知村妇已经离世,便赐金花一朵,于农历二月十九举行盛大的插金花仪式。后来,这一天慢慢演变成插花的传统庙会,插花的地名由此而来。
全国劳模吕东阳
“解放后,插花出了个全国劳模吕东阳,上世纪50年代,在整个阜阳地区都很有名。”今年86岁的高文彩告诉记者,当年他从插花中学毕业后,给吕东阳当过文书,对建国初期的情景记忆犹新。
当时,土地刚分到农民手中,农业生产条件低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缺少牲畜、农具、种子等生产资料,甚至连口粮、衣被等基本生活资料也严重不足。如果仅依靠个体力量,相当多的农民非但不能扩大再生产,甚至连维持简单的生活也困难重重。这种条件下,农民群众对发展农业生产、开展互助合作,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阜阳县插花区建立了农民协会,成立了生产互助组,农民自发开展互帮互助,涌现出插花区板桥乡吕东阳互助组先进典型,被报纸报道后,在全国范围产生了反响。
当时,吕东阳是阜阳地区名气很大的农业生产互助带头人,甚至在《阜阳地区志》上都有对他活动的清晰记录:
“1951年9月19日,农业劳动模范吕东阳赴北京参加庆祝建国三周年观礼;
在1951年12月中共皖北区党委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选定阜阳著名互助组长吕东阳参加中国农民访苏代表团。吕于次年4月17日赴苏联参观,8月回来向各地传达苏联集体农庄情况。”
兴办集镇影剧院
“乡镇建影剧院,在阜阳地区并不多见,插花就有一座,可以去看看。”82岁的张学荣曾在插花中学读书,他告诉记者,插花影剧院现在还能用,山墙上的题字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阜阳知名书法家庄传林写的。
在插花镇政府南侧,是始建于1974年5月1日的插花影剧院。“5月1日挖地基,第二天下大雨,老百姓都说水是财,是个好预兆。”今年68岁的刘俊影是插花影剧院的老放映员,他说,当时,插花、冉庙两个乡镇的群众一个人兑5毛钱,加上政府拨款,一共凑了30多万元,建成了影剧院。当时,新到的电影胶卷在阜阳大戏院、人民剧场等一轮放映单位放过后,转到插花、青峰、颍西等二轮放映单位,一张电影票才一毛钱。
插花影剧院的外形类似于苏式仓,广场、前厅、剧场、化妆室、后院呈东西方向布局。影剧院大门朝西,立面左右呈中轴对称,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典型的苏联式建筑样式。左边窗口卖票,右边小门是入口,中间的大门是出口。这处历史建筑一直使用到2000年前后,后来年久失修,屋顶出现局部坍塌。2018年,当地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近180万元,加固改造了影剧院,原有921个座位,改造后因加装小桌变成了458个座位。
“插花影剧院建成后,除了放映电影,还能演戏,豫剧名家常香玉、马金凤、海连池、牛得草、张宝英等都曾带戏班来这里演出过。”聊起插花影剧院的辉煌过往,刘俊影说,在开挖茨淮新河那段时间,赶上阴雨天,插花影剧院门口挤满了工地上的挖河工。“劳动之余,他们看场电影,当时就是一种享受了。”
“刚开始剧场地面没有硬化,群众自带板凳、马扎来看电影看戏,后来才有了长条椅。”刘俊影说,1983年放彩色电影《少林寺》,方圆十多里的群众都排队来看,一场就卖了1000多张票。
改革开放后,插花镇的长毛兔养殖渐成规模。1985年10月22日,全国长毛兔交易会在阜阳县插花镇召开,26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参会。插花影剧院赶在会前,用营业收入硬化了地面,职工集资采购了椅面可以立起来的影院椅。
插花闸前赶庙会
从插花镇沿阜蚌路向东行驶约8公里,就到了茨淮新河插花闸。上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开挖茨淮新河,动员了阜阳12个县、181.55万人次民工参加会战,现在70岁以上的村民几乎都上过河工。
茨淮新河全河段分4级控制,建有茨河铺、插花、阚疃和上桥4处枢纽,有3处在阜阳境内。“当年挖河时,村里年轻人排着队上工地。”闸南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向阳说,很多人可能对闸南村不太熟悉,但是因开挖茨淮新河形成的闸南村新建集,很多人都知道。今年春节期间开放的锦怡小镇就在闸南村。农历二月二,是新建集传统庙会的日子,周边卖农具的、卖衣服的、卖小吃的摊贩自发来到这里,给年后冷清的乡村增添了热闹氛围。
“现在,外出打工的人多,为避免人员聚集、加强疫情防控,政府不主张逢会,赶会的人也不多。”李向阳说,以前农机不多,群众赶会主要是为了置办大扫帚、木锨、镰刀等农具,卖吃的、卖穿的、卖玩的也来凑热闹,还有杂耍、歌舞。现在,卖农具的少了,加上农村留守老人购买力有限,庙会只比平时的逢集热闹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