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宽阔浩荡的茨淮新河

插花影剧院是典型的苏联式建筑样式

校名由郭沫若题字

插花女雕塑

颍东区插花镇一角

插花牛肉汤深受人们的喜爱
从阜阳去利辛、蒙城或蚌埠,路过的第一个大镇就是颍东区插花镇。古镇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两汉时期,因民间传说插花女搭救刘秀,刘秀发迹后报恩而得名“插花庙”。
1928年阜蚌公路开通,插花成为阜阳境内的交通重镇。上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开挖茨淮新河,动员了阜阳12个县、181.55万人次民工参加会战,现在70岁以上的村民几乎都上过河工。
当时,濉阜铁路、茨淮新河两项重大工程在插花相遇,为丰富民工文化生活建设了插花影剧院。据说,这里除了放映电影,还能演戏,豫剧名家常香玉、马金凤、海连池、牛得草、张宝英等都曾带戏班来这里演出过。
解放后的插花镇还是人才的摇篮,“南有下塘,北有插花。”说的就是阜阳市插花中学,在学校史馆记者了解到,该校前身为创办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崇实)蒙塾。1958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经为“阜阳插花中学”题字。
阜阳名吃一箩筐,其中就有插花牛肉汤。相传,插花牛肉汤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现在,插花镇有高玉宝、高二、高三、高四、高六5家牛肉汤馆,每到饭点,屋里屋外挤满了食客,“老板加汤!”“加个烧饼”的声音也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