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一位神情焦虑的市民走进了阜阳市颍东区政务服务“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他道出了一桩压在心里的烦心事:他想卖掉名下的一套老房子,但这套房子的产权构成却异常复杂,一半属于个人,另一半则归属于一家早已倒闭多年的轴承厂。这意味着,要顺利卖房,他必须先买下厂里50%的产权。可工厂倒闭多年,法人主体早已不存在,“找谁买?”“怎么买?”成了无解的难题。更棘手的是,他手中那份房产证上,自己的姓名还存在着登记错误。一个“死无对证”的产权方,加上一个“身份不明”的所有权人,仿佛两道沉重的铁锁,将这桩房产交易牢牢锁死,使其陷入了“部门跑遍、手续难办”的僵局。走投无路之下,他来到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面对这块涉及历史遗留、主体缺失、信息错误的“硬骨头”,“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工作人员没有将其视为“烫手山芋”,他们坚信,窗口设立的初衷,就是专解“千千结”,专啃“硬骨头”。首先,精准“诊断”,厘清症结: 工作人员耐心倾听,抽丝剥茧,迅速将问题定性为两个核心堵点:一是“主体缺失型”产权处置难题;二是“历史档案型”信息更正难题。
其次,联动“会诊”,开出“药方”,窗口立即启动联动协调机制,化身“事务侦探”和“沟通桥梁”,主动与市档案馆、市房管局、不动产登记中心等多个部门进行多轮沟通。他们不是在简单地传递问题,而是在共同探寻政策依据和解决路径。 经过一番不懈努力,一条清晰、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浮出水面。
工作人员为诉求人绘制了一份详尽的“办事路线图”, 第一步寻根溯源。 前往市档案馆,调取该房产的原始登记档案,这是确认一切权利关系的“出生证明”,也是解决姓名错误的基础依据。第二步破解核心。 携带原始档案前往市房管局住房保障科,依据对历史遗留问题的特定处理政策,办理对已倒闭轴承厂50%产权的收购手续。这一步,成功地将一个“找不到对手”的交易,纳入了规范的行政办理渠道。 第三步在备齐上述所有材料后,最终前往不动产登记中心,提交申请,一次性完成100%完整产权的登记与权利人姓名的变更,领取全新的不动产权证书。当窗口人员将这份环环相扣的“攻略”交到诉求人手中时,他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曙光。
“死结”终解,群众点赞。9月23日,“办不成事”窗口进行电话回访时,电话那头传来了欣慰且满意的声音。诉求人高兴地表示,所有流程均已走通,手续全部办理完毕,困扰他的产权“死结”被彻底解开,姓名错误也得到了纠正。他对“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表达由衷的感谢:“原本以为再也办不成了,没想到这个窗口真能办实事,解决了我的大难题!”
颍东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以其实际行动,展现了政务服务的温度与担当,成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治理能力水平的一个闪亮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