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4年,亩均增收300元
2017-06-06 00:00:00作者:史新颖来源:颍州晚报(2017.6.1)



    从“死看硬守”到“轻松上阵”,从“政府推动”到“群众自觉”颍东区插花镇关于秸秆禁烧的探索和实践值得借鉴。
    一年一度的午收开始了,秸秆禁烧成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要任务。多年来,为完成这项任务,广大镇村干部午收期间昼夜值守在田间地头,付出了巨大努力。
    今年,颍州晚报记者在颍东区插花镇采访时发现,这里并无秸秆禁烧的紧张气氛,田间地头的禁烧员也显得十分轻松。
    几名村干部告诉颍州晚报记者,这是该镇2013年以来坚持秸秆还田所取得的成效。目前,利用秸秆还田,“壮自己的地,肥自家的田”已经成为插花农民的自觉行为。
    从以前的“死看硬守”到如今的“轻松上阵”,从以前的“政府推动”到如今的“群众自觉”,插花镇在秸秆禁烧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探索
    改变思路秸秆禁烧出现新局面
    插花镇党委书记杨海在基层工作多年,提及秸秆禁烧工作感触颇深。
    据介绍,以前搞秸秆禁烧,主要靠镇村党员干部和禁烧员死看硬守。每到午收,镇村干部昼夜值班,甚至睡在田间地头,禁烧工作结束,很多人要瘦掉几斤。
    但是,如此严格的管控之下,火点仍时有出现,而且干群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群众为什么冒着被罚款甚至是被拘留的风险还要焚烧秸秆?2013年午收前,插花镇党委政府围绕这一问题积极展开调研。
    镇村干部走访的结果是,小麦收割后,秸秆留在田间,播种机械无法耕种。小麦秸秆离田,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过高。不得已的情况下,群众选择了焚烧。
    “只要解决群众的播种问题,秸秆禁烧工作就可迎刃而解。”发现问题的关键之后,当年午收期间,插花镇在全镇范围内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该镇以200亩小麦为基本单位,划成若干个作业区。每个作业区内配备一台联合收割机、一台秸秆粉碎还田机和一台精量播种机,小麦收割、秸秆还田、秋粮播种一次性完成,受到群众的欢迎,禁烧工作呈现新局面,全镇连续多年实现零火点。

    增效
    农民算账每亩地平均增收300元
    5月31日,骄阳似火,插花镇杨桥村村民苑文军站在自己地头,手捧金灿灿的麦粒,满脸笑容,丝毫没有把天气放在心上。
    “今年我种了8亩小麦,平均亩产1000斤以上,多亏了秸秆还田。”80岁的苑文军一辈子与土地相伴,几年前,他发现由于化肥的过量使用和焚烧秸秆,田间土壤的板结现象越来越严重,存水保墒能力也越来越低,几乎年年抗旱,庄稼的产量下降。
    苑文军有些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想弄点猪粪、牛粪等农家肥,改善一下土质,但家中已经没有了牛、羊、猪的身影。
    2015年,插花镇秸秆还田的第三年,苑文军播种玉米时发现,田间的土质有所改变,土壤变得松散起来,而且存水保墒能力明显增强。
    当年秋季,当其他地方的村民忙于抗旱时,苑文军家的玉米长势喜人,叶面饱满、亮绿。
    2016年,秸秆还田和土壤结构改善的效益进一步体现,苑文军家的小麦每亩增产200斤左右,玉米增产达300斤左右。
    “统计数据显示,秸秆还田4年,插花镇每亩地平均增收300元。”插花镇镇长史明康对颍州晚报记者说。
    秸秆还田带来的经济效益,插花镇农民看在眼里。如今,秸秆还田已经从当年的“政府推动”,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秸秆还田,壮自己的地,肥自家的田”成为插花镇农民的新理念。
    据统计,今年插花镇共种植小麦8万多亩,目前已收割40%左右,所有收割地块全部实施了秸秆还田。

    忙碌
    还田面积翻倍农机专业户的三夏很忙
    颍东区强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玉强,2009年开始流转土地,从事小麦、玉米的种植。从那时起,他就在自己流转的地块上进行秸秆还田试验。
    看到李玉强的小麦收割后,秸秆没有焚烧,而是粉碎还田,周边村民说他傻,“费力又费钱,一把火烧掉多方便”。
    李玉强向他们宣传秸秆还田的好处,并承诺免费为他们开展秸秆还田作业,遭到周边村民的阻止。
    如今,看到秸秆还田带来的效益,附近几个村的村民纷纷要求李玉强为他们开展还田作业。
    目前,颍东区强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拥有36台拖拉机和秸秆粉碎还田机、27台联合收割机,服务面积达到2.7万亩,农机手们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李玉强告诉颍州晚报记者,秸秆就是不花钱的肥料,这些年他坚持秸秆还田,化肥的使用量明显降低。
    以玉米为例,播种时,复合肥的使用量由原来的100斤/亩下降到80斤/亩,后期追肥每亩地的氮肥使用量下降30斤到40斤。仅此一项,每亩地的生产成本就下降50元左右。
    同时,由于土壤结构改善,保墒能力增强,李玉强已连续5年没有抗旱,每年每亩地节省成本60元左右。
    让李玉强更加高兴的是,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插花镇农民的耕种观念正在改变。
    李玉强告诉颍州晚报记者,“春争日夏争时”,秋季作物生长期较短,早一天播种就会增加一份产量。但是,传统种植模式下,农民往往要到6月中旬才能播种,从而影响了秋季作物的产量。插花镇秸秆还田技术的广泛推广,让秋季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提前了半个月左右,为秋季丰收提供了保障。

    变化
    压力下降监管重点已转移
    5月31日下午,插花镇杨桥村党支部书记张辉和几名禁烧员,行走在乡间小道上,说说笑笑,完全看不到一丝紧张的神态。
    张辉告诉颍州晚报记者,其实插花镇对秸秆禁烧工作的考核十分严格,并将禁烧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对禁烧工作中的违规违纪、失职渎职的人员,将按照相关程序从严从重处理。
    以前,为了完成禁烧任务,村干部昼夜值守在田间,睡觉时都会从梦中惊醒。
    眼下,秸秆还田技术在插花镇已经深入人心,秸秆禁烧工作与前几年相比,明显轻松了许多。
    “我们的监管重点已经转移。”张辉告诉颍州晚报记者,今年午收期间,村干部和禁烧员的主要工作是防止农民乱扔烟头引燃秸秆,或者是村民焚烧纸钱祭祀先人时引燃秸秆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为此,积极走访摸排,掌握村民红白喜事动态,成为秸秆禁烧期间村干部的重要工作。
   
颍州晚报记者 曹亚伟/文 王彪/摄
 

上一页:安徽日报:贫困农民的贴心人 下一页:调整结构好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