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东区正午镇吴寨村,笔直的村路两边,东华西兰花、阳光花卉等农业企业相继映入眼帘,村内小楼林立、环境整洁,一派和谐美好的新农村景象。昔日的贫困村之所以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吴寨村将法治理念贯穿于精准扶贫始终,既确保了扶贫开发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又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加强宣传营造法治氛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实现村出列、户脱贫,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首先要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省财政厅下派吴寨村的驻村第一扶贫书记刘群说,为了增强党员干部的法治扶贫理念,村里组织干部不定期集中学习法律法规并剖析相关案例;为加大学法普法力度,吴寨村不仅在村民文化广场、村务公开栏、道路宣传牌张贴法治宣传海报、播放法治宣传广播,还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农村普法教育的长效机制,开展“七五”普法、“家庭法治教育宣传”、“法律六进”等活动,邀请专业人士来村里开展培训班,开展“好儿媳”“好村民”等评选活动,形象生动地对村民开展普法教育,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
“以前不懂法,遇到事不知道怎么办,现在村里经常组织我们参加培训,村干部也经常给我们讲解法律知识,懂得一些法律知识了,我们村吵嘴打架的现象少了,互相帮助的多了。”去年刚脱贫的村民马宗理说。依法办事推进扶贫工作“要不是村干部帮忙,我家两个重孙都不能享受政府各项好政策。”贫困户刘金才家中有9口人,3个智力残疾,因没有人能带两个孩子办理残疾证,两个孩子一直不能享受残疾人的各项福利政策。得知这一情况后,村干部开车带着刘金才的儿子和孩子到医院做了鉴定,并为他们解读政策,告知他们能享受的各项权利,积极帮助两个孩子联系免费残疾人康复训练。
事实上,这是吴寨村依法办事的一个缩影。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吴寨村为保证扶贫政策的连续性、扶贫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和投入使用的有效性,特别对扶贫对象的识别、扶贫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及资金管理、项目论证、开发决策等重点难点问题,一直坚持“六个精准”制度,严格进出程序,把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退出这一涉及群众最切身利益的重点事项,全部交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严格按照贫困人口识别“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和贫困人口脱贫“评议公示、审定公告、备案标注、颁发脱贫光荣证”的程序,做到扶贫对象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针对产业扶贫、危房改造、道路畅通等不同项目,逐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申报、考察、招投标、实施、监管、验收、后续管理等各项工作流程和标准,严格项目管理、做到项目安排精准;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进一步优化办事环节、减少资金拨付中间环节,保障财政扶贫资金安全有效使用,严格资金使用、做到资金使用精准;深入开展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严肃追责问责,做到措施到户精准。
法律护航保障农民权益
2016年,吴寨村成为全省首批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村。经过近两年探索,吴寨村村集体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年收入达55万元。同时,村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参股、扶贫配股、就业务工等多种方式实现增收,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7402元增长到2016年的1.28万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吴寨村的法治思想。在改革过程中,吴寨村先后配合颍东区政府出台了《颍东区财政扶贫资金参股保值和配股扶贫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颍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颍东区正午镇吴寨村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实施方案的通知》《颍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颍东区正午镇吴寨村财政投入经营性资产运营实施方案的通知》(颍东政办秘〔2015]37号)等政策文件;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对耕地信息、人口信息等开展集中调查,并颁发土地确权证书,并合作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书面协议,确定投资形式、股权结构、利润分配、双方权利及义务、财务管理等内容,发放股权证书。
“2017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2.5万元,圆满完成了村出列目标。”刘群说,下一步,村里将进一步坚持法治扶贫,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贫困户。本报记者 杨燕 通讯员 戚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