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日报|弃豆种瓜收成咋样
2019-09-10 09:35:12来源:阜阳日报(2019.9.2)


通讯员 戚武奇 文/摄
  这段时间,对颍东区杨楼孜镇农经站的科技员张德红来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边晨练边看冬瓜了。早晨6点,从镇里出发沿着“村村通”一路慢跑到王小庄村千亩黑皮冬瓜种植基地,便能看到火热的冬瓜采摘销售场景:五六辆大货车一字排开,早起的村民来回忙碌,有的用剪刀铰断瓜藤,有的负责接瓜扛送,有的在装车码瓜……满脸汗珠的村民已经适应了眼下的丰收节奏,既紧张忙碌,又劳有所获,一季冬瓜下来,腰包里便多了上万元的收入。
  
改种黑皮冬瓜
  “一点一滴,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王小庄村黑皮冬瓜的成功吊种,让张德红打心眼里高兴,一方面,是搭架吊种黑皮冬瓜技术提升了产量,亩均产量由原先的1万斤上升到现在的2万斤;另一方面,是种植规模由去年的500亩扩大到今年的1200亩,村民参与冬瓜产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王小庄村位于颍东区最东边的杨楼孜镇,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66户,“一麦一豆”的劳作模式是村民沿习多年的生产习惯。
  如何打破传统种植思维定式,在砂土地上搞出变化来?王小庄村党总支书记董贺朋率先表态:“弃豆种瓜”,变“一麦一大豆”为“一麦一冬瓜”。当然,这也不是蛮干。之前,在深圳从事蔬菜批发生意的乡亲告诉董贺朋,黑皮冬瓜肉厚汁多、营养价值高,市场俏销,且价格有保证。
  致富有路,干与不干,关键看干部。董贺朋领头一吆喝,率先干了起来,与5位胆大心细的村民成立了利之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500亩,种起了黑皮冬瓜。去年,黑皮冬瓜市场行情不错,批发价从当初0.55元/斤涨到0.8元/斤。可惜,地里的黑皮冬瓜亩产量只有1万斤,去掉村民工资、土地租金等成本投入,保本略有赢余。
  
请来技术专家
  “说到底,还是种植技术不行,把种西瓜的技术用到种冬瓜上来,张冠李戴,哪能有好收成?”董贺朋认为,隔行如隔山,技术是难关。今年初,董贺朋与张德红一起从河南请来技术专家驻地指导,亩产量一下子窜到2万斤,翻一番,按当前批发价0.5元/斤算,一亩地纯收益6000元。加上一季小麦的收成,效益比种植“一麦一豆”翻上好几倍。“这不,基地首批上市的300多亩的春季黑皮冬瓜已经脱销,钱已经赚到口袋了。”董贺朋开心地说。
  
带动村民增收
  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地里赚钱了,村民的收入是不是跟着水涨船高?今年70多岁的倪文珍老人尚未脱贫,在基地里干活,日常负责薅草、浇水、打杈、上架等工作,一天工资60元,一个月上班20多天,一年工作8个月,加上土地流转租金收入,今年,倪文珍的收入能超过1万元。老人说,“搁在以前,累得再很,也没钱挣;现在活还轻松,反倒收入高了,干部带好头,群众加好油。”
  邻近乡镇的村民闻讯后,赶来就业的不在少数,王仲珍就是其中一位,现在已成长为技术能手、冬瓜“代言人”了。村民韩文成则另辟蹊径,发展大棚小冬瓜种植,小冬瓜有着个头小、连续生长的特性,8亩地小冬瓜从3月份上市到现在卖了10多万元。让村民惊讶的是,小冬瓜还没有罢园的意思,还在长,收入看来还要涨。
  
拓宽市场销路
  董贺朋看了也“眼红”,与村“两委”成员商议,民要富、村也要强,由村集体流转50亩地种植小冬瓜,收入纳入“三资”管理,为创建美丽乡村积蓄力量。现在,这批瓜苗长势旺,已开花坐果,10月份将迎来上市。
  敢做这样的决定,也是有原因的。这两年,通过开拓电商销售渠道,王小庄村的黑皮冬瓜在“一亩田”等农产品网上畅销,与几十家外地客商建立了业务关系,产品销到了广东、上海、福建、浙江、河南和安徽等地的蔬菜大市场。旺季时,每天发货都在300吨以上,时常发生客商住村看瓜、空车等货的现象。
  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好业绩自然赢民心。目前,王小庄黑皮冬瓜种植规模已扩大1200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达300多亩,发展起大户连片种植有700多亩,带动村民自发种植300多亩,提供务工岗位400多个,带动贫困户就业188人、每户增收近万元。在产业扶贫支持下,村里尚未脱贫的56户贫困户鼓足了“摘帽”底气。

  点评:在地里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是当下农村调整种植结构的关键所在。在颍东区杨楼孜镇王小庄村,基层干部和村民为发展村经济,尝试把种大豆改为搭架吊种冬瓜,“改”字背后的一字之差,改变的不仅是传统种植理念与方式,而且是抓住了市场发展新机遇。两年来,王小庄村瞄准市场需求调结构,经济发展正在发生悄然变化。


上一页:阜阳日报|颍东5万名学生吃上放心营养餐.. 下一页:阜阳日报|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 污水处理工程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