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玉洁 通讯员 武永生 朱天水/文 辛超民/摄
8月6日,颍东区袁寨镇后宋小学五年级教师武燕到学生王松山家走访。当天,烈日当头,酷暑难耐,王松山家住距阜城5公里外的西康村。到达后,武燕满头大汗,顾不上休息,她详细检查了小松山的家庭作业,了解孩子在暑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向王松山的爷爷、奶奶宣传文明创建知识,详细介绍教育资助政策,消除了老人一度担心孩子将来考上大学却供不起的后顾之忧。
这只是颍东区教育系统开展暑期家访活动的一个缩影。连日来,颍东区教育局组织5000余名教师,对全区10万名学生开展暑期大家访活动,了解学生作业进展情况,提醒防溺水等暑期安全事项,和家长沟通家校共育,宣传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定期家访成机制
8月5日,颍东区和谐路小学三(1)班班主任胡付芳和教师高敏来到了学生王旭升的家里。“作业做得咋样?有没有不会的题目?”王旭升拿出暑假作业本递给老师:“暑假作业基本做完,正在预习下学期的内容。”
“数学每天做10道题,这个习惯好!”两位老师认真检查着作业,“这里要加上标点符号,这道数学题要写清步骤,不能只写答案。”
在胡付芳的家访记录本上,班级孩子们的假期生活记得详细;在她的手机上,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假期活动和身影清晰可见,老师和孩子,感觉时刻在陪伴。
和谐路小学校长武方告诉记者,2014年学校成立起,就要求教师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尤其是寒暑假期间,要入户家访,促进家校共育。
当前,我市正在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为让文明创建意识深入人心,走进千家万户,颍东区育新小学的教师家访前,均参加文明创建知识专题培训,备好功课去家访,心里底气更足。
“云家访”确保一个都不少
对于暑假在外地生活,教师无法及时见到的学生,“云家访”是一个有益补充。老师与学生可通过视频、微信群等方式见面、交流,了解假期生活、学习情况,引导孩子孝敬长辈,加强体育锻炼,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今年暑假,颍东区新华街道、袁寨镇中心学校等均开展了“爱之约、云家访”活动。“云家访”让手机和互联网成为家校沟通的“即时窗口”和重要平台。
对在家的学生,老师采取“电话预约、确定路线、逐个登门”的方法,让家长和学生感受到学校、老师的关心和呵护;而那些放假回老家或者去外地探亲的孩子,老师则采用视频通话、“云家访”的形式与学生“见一面”,一样的督促,一样的联络,拉近了家校距离。
“学校家访活动形式非常好,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暖……”育新小学一年级家长对该校“云家访”活动纷纷点赞。
开拓家校共育新局面
“建立家校共育机制,要求学校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家庭。同样,家长也要参与到学校和班级的管理中来,实现真正的沟通和互动。此次家访活动,正是在家校共育的理念下开展的。”颍东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吴景福表示。
暑期为学生再系一道安全绳,需要老师额外的辛苦付出。颍东区铁二处学校教师董阿芳孩子年龄小,撒不开手,她就带着孩子一道家访,每到一家,家人就陪着孩子在学生家门口玩,董阿芳进门家访,以这样特殊的形式,董阿芳走访了30多户。顾敏的婆婆年迈生活无法自理,她每天早早起床做好家务,照顾好婆婆,再顶着烈日家访20多户。高明老师所代的六年级学生虽然毕业了,可他依然坚持家访。东盛路小学教师车培培,胳膊骨裂受伤,还未康复,一只胳膊打着石膏,依然奔走在烈日下,只为到她最牵挂的学生家中,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家访过程中,许多教师汗水湿透衣服,烈日晒黑了脸庞,没有人抱怨,大家都说:“累得值。”
共寻家校共育幸福密码,共建家校共育连心之桥。“家访年年做,形式各不同。像今年这样明确家访内容,颍东区还是首次。各学校工作取得了实效,今后,假期家访将形成机制,长期坚持。”颍东区教育局局长颜明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