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日报|脱贫攻坚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颍东区“十三五”发展成就巡礼之四
2020-12-03 14:36:32来源:阜阳日报(2020.12.3)


  48岁的贫困户李士金曾是颍东区新乌江镇李土楼村里脱贫致富的老大难——不愿意劳动,没有经济收入,最大的追求就是安于现状。周边群众都说,他贫困的原因就一个字——懒。颍东区新乌江镇李土楼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鹿广军多次找到李士金,为他介绍工作,可他总是摆摆手。
  “不能让一个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掉队!”后来,鹿广军转变了工作方式。他在李士金家门口开了一个小型群众座谈会,给大家讲扶贫政策,讲脱贫致富故事,明里暗里引导李士金要自食其力。
  李士金终于转变了思想,走上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每天打扫卫生、给绿化苗木浇水,月收入640元。以前等靠要的懒汉,终于自给自足了。
  在颍东区,这样的脱贫故事不断上演,汇成了一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脱贫答卷”。
  据统计,颍东区贫困人口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34574户104308人,减少至2019年底的508户1540人,贫困发生率由19.46%降低至0.29%,5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3279.3元增长到2019年的11231.2元、年均增幅36.04%。今年4月,颍东区实现“零漏评”“零错退”“群众满意度98%以上”的高质量摘帽目标任务。截至2020年底,预计494户1487人剩余贫困人口将如期实现全部脱贫。

  落实扶贫政策 步履铿锵有力

  “十三五”期间,颍东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主要的任务、最重要的职责,聚力抓好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
  高度重视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全面摸清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通过产业扶贫基地、扶贫公益性岗位承接、就业扶贫车间吸纳、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引导、技能脱贫培训扶持等帮扶举措,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均能通过务工就业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小康生活如果有颜色,在颍东区正午镇吴寨村脱贫户尹纯久眼中,它应该是金黄色的。
  尹纯久曾因残致贫,生活困难。来到海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桃树种植基地后,他有了稳定的工作,除草、施肥、覆膜、修枝、摘桃……尹纯久干得起劲。“去年,俺在基地领回2万元工资。”经过努力,尹纯久不仅实现了稳定脱贫,还成为了桃树种植基地的技术人员,生活越过越有奔头。
  5年间,颍东区党委政府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上下一心、强化担当、主动作为,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落实落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在督促履职尽责、加强宣传引导、严格督查管理、落实工作保障等方面全面发力,积极选派单位优秀帮扶干部驻村。
  一批批扶贫干部进村入户,一批批下基层干部进村蹲点,一项项精准有效的举措破解“老大难”问题,用心用情打通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高玉顺是颍东区税务局派驻枣庄镇杨寨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2014年,高玉顺刚到杨寨村时,村贫困发生率高达27.6%。
  “想要真正做好扶贫工作,必须放下架子,心里装着贫困户。”高玉顺购置了一辆电瓶车,骑着它来往于农家小院和田间地头,倾听群众的心声,走访了解村民的困难。
  天气炎热,他看到贫困户尹良新、朱海英家没有风扇,第二天就买了两台风扇送去。由于禽流感防控,贫困户杨亚凯养殖的禽类被无害化处理,高玉顺连续多日到杨亚凯家中做思想工作,并向他宣传讲解相关的扶贫种养殖政策,让他坚定东山再起的信念,第二年杨亚凯就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在高玉顺等人的努力下,安徽农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唐田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先后入驻杨寨村,共流转土地近6000亩,种植软质麦和高粱、发展观光农业等,杨寨村已于2017年实现出列。
  在颍东区,像高玉顺这样的扶贫干部还有很多,新乌江镇李土楼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鹿广军,颍东区老庙镇庙南居委会驻村扶贫第一书记蒋祥虎,颍东区插花镇闸南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尚立群,颍东区插花镇毛桥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来明德……他们扎根扶贫一线,主动服务人民,落实好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探索多元产业发展路径,带领贫困村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

  激发内生动力 扶贫扶志扶智

  扶贫扶贫,“扶”只是外力,贫困户才是内力,是核心。要精准扶贫,就要从顺应群众的脱贫思路上扶起,从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上入手,着力营造有利于他们长远发展的大环境。近年来,颍东区探索出一条具有颍东特色的精准脱贫路子。
  实施法治扶贫,发挥引领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发挥好法治的引领、规范、教育和托底作用。例如,口孜镇大坝村在家门口开展巡回法庭、“背包法庭”,将群众身边的赡养纠纷等案件解决于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既让“理亏”的一方直面舆论的压力,又让群众受到了深刻的法律教育。
  利用爱心超市,提高脱贫动力。采取“劳动换积分、积分换物品”模式,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户内环境整治、好人好事、政策宣传、公益事业等。正午镇吴寨居开办了扶贫爱心超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清洁家园评奖,向最清洁家庭和卫生进步家庭,发放爱心超市积分券,用来兑换生活用品;结合特色种养奖补政策,发动贫困户开垦闲置土地,种瓜种菜,收获后可以拿到爱心超市菜摊无偿代卖。遴选10户较为困难的贫困户,筹集2万元资金入股爱心超市,每年保底分红,发挥多重力量,让贫困户真正体验到社会的关心关爱。
  开展孝善扶贫,激发正能量。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扶贫干部发现有些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和部分家庭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现象。驻村扶贫干部和村两委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推行孝善村建设,采取道德引、群众说、法律管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守住脱贫底线 衔接乡村振兴

  “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我们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一方面,牢牢守住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条‘底线’,构建稳定脱贫与精准扶贫政策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聚焦乡村全面振兴这个目标,接续奋斗,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颍东区扶贫开发局副局长蔡勇说。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为巩固脱贫成效,确保全脱贫、不返贫,颍东区建立健全了低能失能人口兜底保障机制。据统计,颍东区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因病因残致贫比例较大,成为制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对这部分群体,全面保障生活底线,建立完善养老兜底保障、医疗托底保障、护理托底保障,减轻贫困家庭成员负担。对现有脱贫人口和贫困边缘户进行动态监管和预警,对脱贫对象分类管理,根据严重程度分类施策帮扶,给予相应措施帮扶,使其尽快稳定致富。
  口孜镇白园村地处偏僻,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度多达255户784人。口孜镇白园村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一村一品”,发展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引进产业进村,以产业带动就业,促进群众增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目前,白园村已顺利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2.49%降至2019年的0.23%,村集体经济收入由零增加至50万元。
  “产业兴,村民富。打造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在贫困户与产业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能实现管根本、利长远。”白园村党总支书记武志敏表示,将不遗余力支持产业发展,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推进乡村振兴。
  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接下来,颍东区将统筹做好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衔接。推动产业扶贫模式与发展思路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培育附加值高、抗风险能力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
  统筹做好人才帮扶到人才振兴的衔接,培养实用型、专业型的乡土人才,吸引大学生村官、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通过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统筹做好扶贫扶志扶智到乡风文明的衔接,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统筹做好生态扶贫到生态宜居的衔接,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发展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加快转变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统筹做好党建扶贫到组织振兴的衔接,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宋玉洁 戚武奇/文 庞诚/摄


上一页:阜阳日报|交上人民满意民生答卷 ——颍东区“十三.. 下一页:阜阳日报|城建:宜居宜业 展魅力新姿——颍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