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日报|勤劳老两口大棚采收忙
2020-12-28 10:59:25来源:阜阳日报(2020.12.28)


  本报记者 徐立成 文/摄

  颍东区正午镇陈庄村村民侯志培、吕金芳老两口,一个80岁,一个76岁,别看两位老人年事已高,但都身板硬朗,性格开朗,每天坚持参加劳动,生活过得充实而幸福。

  大棚采收上海青

  记者近日见到侯志培和吕金芳时,老两口正在村头大棚里采收蔬菜。这片塑料大棚占地200多亩,由程龙家庭农场投资兴建,侯志培夫妇在这里打工已有几年时间。
  走进大棚,明显感觉比外面暖和不少。放眼望去,满地的上海青绿油油的,长势喜人。侯志培坐在小板凳上,左手抓起一棵上海青,右手拿小刀从根部一割,然后提起来,剥去最外面一层黄叶后,转身放在身后塑料篮里。每采收完一小片上海青,他就往前挪动一下小板凳,继续采收下一片……在他右侧,老伴吕金芳和几位年纪相仿的老人都在从事同样的工作。

  供菜长三角留守老人忙

  “虽然如今种菜从施肥、到旋耕、播种实现了机械化,但到了采收环节,还是得依靠人工。”农场负责人程龙告诉记者,农场每天都要往长三角地区发送10余吨上海青、生菜、杭白菜等新鲜蔬菜,采收人员最多时需要20多个。由于村里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来干活的大多是像侯志培这样留守在家的老年人,好在活儿不重,老年人都干得了。
  不一会儿,侯志培便采收了满满一篮上海青,上秤一称,比每篮标准包装量22.5斤多了一些,他拿出几棵,放在一旁吕金芳的篮子里,笑着说:“送给你了。”吕金芳回头报以微笑,“谢谢你啦,老头子。”两人又接着忙碌起来。

  生活充实而幸福

  趁休息间隙,记者与侯志培老两口攀谈起来。侯志培说,他家的六七亩耕地都流转给程龙家庭农场了,按时领取土地租金,既有固定收入又省去了自己种地的麻烦。“在这里干的都是除草、采摘等寻常农家活,收入还不措,以蔬菜采摘为例,采收一篮工钱2元,俺老两口一天采摘几十篮没问题。”
  一旁的吕金芳说,家里有4个儿子、8个孙子孙女、3个重孙,如今都在阜城生活。“老大在打工,老二在商贸城批发床上用品……孩子们过得都不赖,以前把俺老两口接去城里住,但俺们生活不习惯,就又回来了。他们隔三差五回来送吃送喝的,都孝顺着呢!”吕金芳说,本来想着老了清闲下来享享福,可庄稼人天生闲不住,就来农场打工了。每天干干活,和乡亲们说说笑笑,既锻炼了身体,又心情舒畅。而且家就住在附近,每天骑三轮车就10分钟路程,方便得很。


上一页:阜阳日报|“阜阳味道”鲜遍沪苏浙 ——融入长三角.. 下一页:阜阳日报|文明新风进校园